物聯網是以物理介質為載體,通過電子標簽、傳感器、智能芯片以及傳輸網絡實現對物理介質的標識、信息收集和處理以及信息傳輸,從而最終實現對物理介質智能控制的業務形態。因此,盡管物聯網表現為物體與信息系統的互聯,但根據物聯網的應用領域和應用特點以及其所帶來的實際效應來看,物聯網的本質卻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互聯、傳統經濟與高科技經濟的互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互聯。
目前,我國多個省市都開始進行物聯網產業的規劃和發展,其采取的方式多以集群方式(如江蘇省)。物聯網的產業集群目前重點應為攻克相應的核心技術,這就需要相應的體制保障。而根據以往的經驗,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合作互動的創新機制容易出現不健全,比如西安是產業集群就遭遇以下情況:由于創新機制不健全,產學研合作沒有成為創新的主流。有些高新技術企業與大學幾乎沒有聯系.僅靠自行研制或引進國外技術.消化吸收能力差。缺乏發展后勁,同時研發能力強的大學等科研機構沒有很好地走去,研發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未能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重要來源。
另外,國外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是以利潤最大化和占領中國市場為戰略目標,因此其有意控制關鍵技術的擴散和轉移,限制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學習。而為了占領中國廣闊的物聯網市場,在產業集群布局必然是其重要的一步。“以市場換技術”己經證明了在我國科技發展過程中的不可行,那么如何提高產業集群內對國內企業的培育力度,牽制國外高新企業的控制,需要重點予以考慮。雖然我國各省應作為國家工程來進行整體規劃,但是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還比較無序。國家的部委應該做好規劃,再安排落實。地方和運營商都應該在國家的大規劃下來實施和推進。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首先,由本地企業依托共同的產業理念形成的物聯網產業集群。在我國一些地方,由于以前具有某種手工業基礎、商業基礎或者某種特定的文化,在新的外部環境刺激下,該種產業可能快速發展,并迅速集聚成產業集群。對于物聯網產業而言,各地區在微型元器件制造、專用網絡、中間件、智能產品等方面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完全可能憑借這些年傳感識別技術的突破迅速成長為有關環節的專業產業集群。
其次,由外商投資企業依托專業產業園區形成的物聯網產業集群。歷史上曾有較多這樣的成功案例。如在后起國家發展的初期,某些地區由于處于較好的地理位置或具有某些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能夠不斷吸引跨國公司對該地進行投資,政府一般也會設立特殊產業政策的特區或開發區與之匹配以吸引外資,客觀上就會形成外資集中于某一特定區域發展某類特定產業的情勢。由于外商投資企業的集中將會使該地區迅速形成比較大的集聚效應,與外資企業相配套的其他產業企業及相關資源也會逐步向該聚集區集中,從而形成相關的產業集群。
從物聯網產業集群成長態勢看,由于其良好的產業發展前景,發達國家的一些大型企業很可能結合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特殊資源或產業政策利好,將物聯網產業鏈的部分環節布局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己的資源察賦及政策環境優勢吸引外資投資,并迅速成長為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