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具有反周期特性的服務外包業同樣產生了一定影響;不過,業內人士和專家還是認為,當前機遇大于挑戰,而抓住機遇的關鍵還需把握和適應國內內需市場的變化。
反周期之王遭遇金融危機
一般而言,在經濟下滑時,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更需要把一些非核心的軟件技術和服務外包出去。軟件外包業作為“為別人省錢”的業務,具備反周期的特性。
然而,由于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影響深遠,從而導致這些國家的發包業務量減少。同時,金融危機也導致美日歐失業率不斷攀升,限制外包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升溫,這對我國快速發展的軟件外包業設置了障礙。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理事長陳沖日前介紹,2008年中國軟件產業收入達7530億,同比增長29.8%,增幅比同年同期提高8.3個百分點;軟件服務業增長更為迅速,同比增長39.9%,可見2008年我國軟件服務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并不厲害。但進入2009年以來,這種影響才開始顯現。
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前4個月軟件服務業的收入為470億元,增加速度比同期下降20.6個百分點;其中,軟件外包業的增長率也明顯下降。有關調查還表明,2009年初外包產業聯盟內的企業約有15%已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73%受到一定影響。受影響較大的企業多數是外向型的、從事離岸外包的企業。整體上看,金融危機對我國離岸外包企業沖擊較大,企業受到的不利影響將在滯后6個月后集中凸顯。
這個冬天不會冷
盡管軟件外包遭遇外需市場的萎縮和內需市場的變化,但有業內人士仍對前景保持樂觀,甚至信心十足。
天津鼎韜外包服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齊海濤就認為,這個冬天不會太冷,整個外包行業的確受到非常大的沖擊,但危機中仍可看到機遇。這些機遇一方面來自政策層面,今年初國務院支持軟件服務業發展的復函,進一步確立了外包在整個行業的地位,也是對外包行業支持。同時,“兩化”融合和四萬億投資將帶來巨大內需市場機遇。
“由于印度去年社會動蕩,有可能將帶來全球外包整體格局重組,未來全球外包市場或將從印度的一支獨霸變成全球爭霸。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穩定,則有可能對對全球跨國公司產生更大吸引力,會有更多跨國公司基于各種原因考慮進入中國,所以給我們帶來巨大新增市場的機遇。”他說。
海輝軟件集團副總裁劉鵬也認為,金融危機帶給中國服務外包企業的機遇大于挑戰。跨國企業從今往后將更加關注成本,中國在中低端軟件上有獨特成本優勢。此外,從整個國際輿論導向來看,中國和美國在危機當中格局會發生變化,跨國企業客戶也要借助中國公司進行本地化發展,在中國市場提供相關服務。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中還分析指出,四萬億對經濟的拉動應該需要六到八個月時間才能見效。而外包服務業或IT服務業作為延伸的部分,受利好可能還會有相應延遲,大約半年時間后,在經濟領域快速增長時,IT產業就會發現新的機會。
承接內需市場
實際上,2008年我國軟件外包產業規模中,國內業務收入已是主要組成部分,收入為1333.8億,同比增長了41.3%。越來越多的中國企事業單位都意識到軟件外包的作用,與2007年相比,信息技術、金融、電信、制造業繼續占據前四位置,但比重有所下降,政府和公共事業開始成為新的增長點。
陳沖認為,軟件行業實際上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劑,當前國內的傳統行業正在調整,傳統行業要不斷把服務內容增加到產業中去;而服務行業也在不斷地調整,需要新的設備、新技術提升服務水準,這些都需要信息化的配合,也就是兩化融合。
在發包方,就制造業領域,李中舉例說,一家化工企業若投資七千萬在信息化項目上,一年半時間就能把全部成本收回來,同時獲得巨大回報。因此,制造業企業對IT的需求很大。但從化工、石化角度,IT企業想進入行業,首先要了解行業,確保實用性、適用性,并且穩定、可靠、安全,具備優質服務。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則指出,隨著物流業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現代物流更加依賴于信息技術,所以也將大力促進物流信息化的發展。對企業而言,就要求有專業化的解決方案,幫助物流企業與客戶建立緊密關系。企業還應盡量進入運營服務領域,向市場流程服務進軍。
另外,更讓一些專家表示擔憂的則是國內市場雖大,但對軟件外包仍很陌生。
“國內發包商的成熟度不如跨國企業,國內潛在用戶往往對外包也沒有真正的概念。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創造需求和培育市場,是每個外包企業共同要做的事。”齊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