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鏈家地產24日宣布11月1日終止與某網站合作,后者在昨天開盤大跌7.02%,報9.53美元,隨后持續下跌。早盤一度跌至8.65美元,跌幅達15.9%,雖然最后有資金護盤,勉強收跌2.34%,股價勉強站穩10元。
某網站作為電商的代表不僅被經紀公司刺刀見紅,同樣為電商的相關網站昨天表態最遲將于2015年1月1日實現免費發布線上房源,取消向經紀人收取端口費。明確表態取消端口費,相關網站二手房開行業先河。
一直叫囂經紀行業將死亡的電商,在經紀公司并未出現問題的時候,自己的經營模式已經被廣泛質疑。
獨立經紀人在目前中國市場里,天然就是鼓勵私單。這種模式要是能做大,還有天理嗎?電商平臺自己開經紀公司,這不是讓裁判員和博爾特一起賽跑?博爾特會干嗎?
首先:大陸還不可能有獨立經紀人?
獨立經紀人模式其實只是把加盟店的方法用到極致,門檻大幅降低,讓沒有創業本錢的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共享品牌、共享資源。只是加盟模式在大陸的競爭力一直都不高,因為每個加盟店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不容易組織。把“店”換成“個人”,只會讓這個缺點進一步暴露。
各路電商的做法基本上是將管理層的傭金都給了前線經紀,再加上省掉工資與福利金(等同傭金的十幾個百分點),就能給出高傭金;所以關鍵點就是傳統中介行業當中的中基層管理人員的功能是否已經被新模式取代了。
傳統中介公司的組織架構并不是設計出來的,是通過許多年的經驗積累演變出來的,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同等規模的公司管理層級相差也就是一層半層,自有它的運作原理。老板們都不是傻的,如果能不用中基層管理人員也能運作,不會平白多付了錢。缺乏了中基層管理人員的經紀人會變成散兵游勇,工作效率下降,雖然在單一筆交易當中分傭多了,但實際累計起來的收入極有可能大幅降低,得不償失。
何況獨立經紀人還有自己的社保,等一系列保障都不可能完善,這種情況下,電商做的就是鼓勵做私單,小規模可能有效,一旦做大,竭澤而漁,經紀公司只要一規范,這種模式就不存在了。
其次:電商的出現是2011年,廣告網站主動改變收費模式,從按量改為按質。
電商的優勢是網絡平臺,但這一點在大宗高價產品上,優勢并不明顯,在實際電商帶來的購買需求中,有80%是會和其他渠道重合的,特別是現在購房主力為80后人群,但其父母依然是出資的主力,這種情況下,傳統渠道與網絡渠道的重合度非常非常高。
電商的出現本身也是在2011年,幾大網站,為了改變當時被詬病的按廣告量收費模式。
網站廣告是時間成本,一旦過了時間段就徹底消失,所以在2011年賣不出去廣告的時候,為了不浪費時間,幾大廣告網站,按照質量收費。
這種收費模式的確在2012-2013年,享受了行業的爆發,但已經吃胖了,而且上市了的電商行業比開發商更不能接受成交量下調。所有出現了市場蕭條期,電商各種所謂的獨立經紀人。提高收費標準。
廣大開發商們,其實在2011年和你們同甘共苦的電商,已經因為在2011年吃胖了,現在為了維持自己的股價,會更多的搶占其他銷售渠道。
當然如果這種模式可以帶來更多需求,對開發商是有利的。可惜的是,這種模式只是用私單等形式,惡意的擠壓了其他渠道,如果其他渠道萎縮,最后受損的依然是開發商。
第三:電商行業自己可能先革命。
還記得2012年的團購網站熱嗎?當時全國有幾萬家團購網站,大有徹底取消大部分零售超市的勁頭,但到現在,能夠剩下的鳳毛麟角。
電商起與平臺,卻讒交易方的收益。這種貪婪,本身也是體現了電商的資本屬性。就好像餓狼一樣,如果吃不到羊,立刻會互相撕咬。
電商,已經連續被經紀行業教育,下一步市場出現的,將是電商之間的戰斗。
第四:作為經紀公司,我們應該干什么?
全球只有中國有房地產電商,也就是有這么多房地產是房源平臺。這是因為過去的十年里,房地產很賺錢。賺錢同事呢,只是分了錢很開心,自己發達了,但是沒有為未來做好準備。如果我們早一點愿意把資源投到互聯網上,在其他的外網還沒有做得太成功之前,我們就把自己公司的外網做起來的話,那可能我們的瀏覽量,尤其是對買房子有興趣,對投資房地產有興趣的客戶都習慣了在我們公司拿房地產資訊的話,那我們就可以利用我們自己的外網去做電商的功能。
真的是買房子的人才來看我們的網站。他們其他電商的網站,客戶是多,但是很多不是買房子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是比較集中,我們的命中率應該可以更高。謝謝閱讀,希望能幫到大家,請繼續關注腳本之家,我們會努力分享更多優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