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繼掌閱推出iReader之后QQ閱讀比來也推出了電紙書,前有漢王、錦書等電紙書品牌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興起后撲街,后有當當、京東兩家圖書電商嘗試電紙書卻戰績暗澹。長江后浪推前浪,全都困在沙灘上,如今掌閱、QQ閱讀又前赴后繼涉足閱讀硬件市場為哪般?
付費大趨勢下,電紙書成為閱讀新需求
在移動閱讀領域,出版圖書與網絡文學長期處于涇渭分明的狀態。一方面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由于功能繁多,讀者在使用此類工具閱讀的過程中容易分心,不適合閱讀大頭部經典作品;再加上各大網絡文學平臺過度追求IP,導致嘩眾取寵的作品成為主流,網絡文學日漸趨于低質化、碎片化,且盜版、剽竊行為大行其道,行業已走向劣幣驅良幣的趨勢。
另一方面,由于電紙書擁有趨近紙書的閱讀體驗,使得電紙書的主要受眾為傳統閱讀用戶,掌閱iReader Plus暢銷榜的數據也顯示了電紙書用戶更青睞出版書和名著。由此可見,出版圖書與網絡文學的交叉用戶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移動閱讀平臺發展電紙書不但可以連通兩邊的用戶,也可以使優質長尾網文作品得到發掘。
數字閱讀經過從PC端到移動端的多年發展,用戶已經被培養出了良好的付費閱讀習慣,電子書市場發展的土壤已經成熟。據《2016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國內超過3億的數字閱讀用戶中,有60.3%的人體現愿意為本身喜愛的內容付費。值得一提的是,電紙書的用戶付費轉化率高于使用其他移動閱讀終端的用戶,據掌閱公布的數據顯示,電紙書用戶的付費轉化率比手機用戶高出70%,可見布局電紙書市場可以為數字閱讀平臺增加電子書付費收入。
用戶付費習慣養成的同時,電子書閱讀數量和閱讀時長也在逐年增長,據比達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移動閱讀市場研究陳訴》的數據顯示,紙質書2016年的人均閱讀量為4.82本,而電子書人均閱讀量已從2010年的0.73本增長到了3.56本,正在趨近漲幅較小的紙質書人均閱讀量。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的需求也在發生改變,移動閱讀將走向精品化、深度化,提供更優質閱讀體驗的專業閱讀硬件終端也成為了用戶的新需求。據亞馬遜公開的數據顯示,Kindle用戶的閱讀量大于全民閱讀量,每年閱讀12本以上的人達到72%,每年閱讀超過24本書的人達50%,電紙書是移動閱讀深度化、精品化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用戶使用忠誠度的方式。
用戶的需求上升了,但國內電紙書的覆蓋率卻很低。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雖是全球最大的電紙書市場,但Kindle在國內的銷量僅占全球市場銷量的3.7%,電紙書市場在未來的增長上存在巨大想象空間。其次,國內電紙書市場一直以來僅亞馬遜發售的Kindle一家獨大,市場壟斷導致電紙書硬件技術發展十年如一日,沒有突破。
群雄逐鹿,電紙書市場或迎來井噴
用戶閱讀需求呈現精品化、深度化發展趨勢,再加上電紙書市場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促使掌閱、QQ閱讀、咪咕閱讀在當當、京東之后紛紛踏足電紙書市場,試圖通過發展電紙書來延伸向閱讀產業鏈的其他環節,試圖與亞馬遜一較高下。
掌閱、QQ閱讀、咪咕閱讀發展至今,已是移動閱讀市場份額占有率名列前三的平臺,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Q1移動閱讀市場陳訴》的數據顯示,QQ閱讀、掌閱、咪咕閱讀的市場份額占有率別離為34.91%、24.96%、9.84%,三家平臺在電紙書布局上各有優勢。
咪咕閱讀與亞馬遜強強聯手,互通有無
亞馬遜出品的電紙書Kindle在國內電紙書行業一直處于壟斷地位,但近年來隨著電子書用戶的增長,Kindle的銷量卻在逐年下滑。據當當公布的電子書數據閱讀指數顯示,近兩年電子書用戶呈發作式增長,2016年電子書用戶總量同比增長了55%,超過4000萬人。與此同時,電子閱讀硬件終端的出貨量在2010年有2300萬,至2016年出貨量卻跌至710萬。歸其原因,在于亞馬遜出于政策原因只能銷售出版圖書,缺席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擁有數億讀者的網絡文學市場,傳統閱讀用戶數量終究有限。如今Kindle遇到銷售瓶頸使得亞馬遜不得不考慮嘗試本土化,把網絡文學也納入Kindle囊中,由此催生了亞馬遜和咪咕的合作。
首先,亞馬遜與咪咕閱讀合作能在資源上互相彌補不足。亞馬遜簽約了國內600多家出版社,擁有45萬出版圖書的電子版權,咪咕閱讀則擁有40余萬精選網絡文學作品,亞馬遜與咪咕合作推出的咪咕版Kindle置入兩個平臺的電子書資源,能夠為用戶提供超過85萬電子書的龐大電子書庫以及亞馬遜并世無雙的外文電子書資源,至此雙便利補足了各自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