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有效的垃圾分類呢?或許了解過智能分類產品,你就會明白: 居民卡或手機APP對準掃描區“掃一掃”,“嗶”的一聲后,垃圾桶自動開門,將分類打包好的垃圾投遞進去,顯示屏上馬上顯示可回收垃圾重量,并同步積分;積分卡在垃圾袋發放機上對準掃描區“掃一掃”,就能自動領到垃圾袋;垃圾袋上有定制的二維碼,投錯的垃圾可以找到垃圾的主人;積分累計后,還能在禮品兌換機上兌換各種生活用品和小禮品等……這樣的智能化垃圾分類設備,你見過嗎?這就是智能垃圾分類設備,這種既智能又時尚的模式,不僅讓垃圾分類更便捷,也讓垃圾分類好處看得見。
智能垃圾分類是一個智能化物聯網終端設備,利用物聯網卡傳輸數據,通過自助交投、自動稱重,實時給予居民相應積分并轉入手機微信錢包。回收站回收的4個品種包括:飲料瓶、廢舊衣物、廢舊報紙、電子廢棄物。居民還可以掃描回收柜上的二維碼打開微信小程序,然后在微信小程序上操作對應的機柜,如開門、投遞、關門等相關操作,從而實現方便快捷的廢物回收。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查看賬戶信息、積分信息,進行積分兌換等。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約5米長,分設了紙類回收、紡織物回收、金屬回收、塑料回收、玻璃回收、有害垃圾回收6個類別,并以圖示區分,比如衣服、箱包屬于紡織物類,電池、溫度計屬于有害垃圾類;需要投放垃圾時,在正中央的顯示屏上用APP掃碼或輸入電話號碼即可操作,“投喂”過程僅需幾十秒。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垃圾分類回收早已突破地域限制。2019年初,支付寶添加了“垃圾分類回收平臺”功能,針對低價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兌換“能量”,隨后在環保商城里根據累計的“能量”兌換實物或優惠券。
“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不斷走上“臺面”,引發廣泛關注。今年4月,在第20屆中國環博會上,展會第一次專門為智能垃圾分類開辟展區。今年5月,垃圾分類綠色能量生成機亮相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江蘇常熟合眾環保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沙永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勢頭很好。互聯網無處不在,可以對民眾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作用,激勵更多民眾自覺參與到垃圾分類活動中去。
“互聯網+垃圾回收”正在成為環保行業新“風口”。隨著國家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片藍海將大有可為。
據媒體報道,現在多家垃圾回收企業已經打造了自己的大數據平臺,可以直觀了解垃圾回收、分類和處理的情況。這些大數據可以為政府推進垃圾分類提供直接幫助。
垃圾分類產業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沙永康認為,問題主要有幾方面:一是當前中國垃圾分類標準比較混亂,有些垃圾沒有被準確歸類;二是回收之后,垃圾后期處理環節沒有采取分類處理措施,導致前期工作大打折扣;三是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會增加企業的運輸和處理成本;四是技術落后也是制約垃圾分類處理的重要因素。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馬俊偉介紹,設置智能垃圾回收柜以及通過專用垃圾袋讓用戶在源頭上做好干濕分離工作,是當前“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的兩種主要模式,模式尚待進一步拓展。
此外,馬俊偉指出,“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行業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垃圾分類思路不能僅僅停留在回收環節上,還應更多關注前期的干濕分離和后期的處理過程。此外,受利益驅動和成本制約,許多企業回收的僅是諸如瓶子、廢紙等回收效益較高的垃圾,而像廚余垃圾等則無人問津,處理技術也不成熟。
“互聯網+垃圾分類”產業如何行穩致遠?沙永康認為,需要政府、企業及社會公眾共同努力推進。首先,政府不僅要加大對垃圾分類處理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制定完善垃圾分類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應制定更加科學規范的垃圾分類標準。其次,企業應加大垃圾處理的技術研發力度,生產出更加智能的垃圾分類裝備;此外,社會公眾應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和垃圾分類回收意識,認真養成垃圾分類投放與處置的良好生活習慣。
物聯網(https://www.io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