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歐洲、韓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把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列為國家戰略,并且在具體產業的發展方面與核心技術與設備制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以美國為例,IBM公司曾在2006年與全球專業研究機構、電力企業合作開發了“智能電網”解決方案,思科公司已經開發出“智能互聯建筑”解決方案。2010年在奧巴馬就任總統后的首次美國工商業領袖圓桌會上,IBM首席執行官建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能型基礎設施,得到了奧巴馬總統的積極回應。
我國物聯網產業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通過在國內建立各物聯網產業示范區、攻克物聯網核心技術、組成物聯網產業聯盟等方式,積極探索物聯網前進的路徑。國家戰略層面,我國物聯網與世界其他國家是相同的;在技術層面,我國在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等感知技術與產業、高端軟件與集成服務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比較,存在較大差距,國外發達國家完全掌握了大部分通信層標準;我國在網絡技術、產業能力上與世界水平相去不遠。但我國物聯網標準推出卻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物聯網產業是由四大技術為支柱形成的產業集群,即是RFID、傳感網、M2M和兩化融合。在這四個技術應用范圍中,RFID技術研發和應用的較早,所以在現階段物聯網技術實際應用中占據較大比重。從長期角度看,無線傳感網則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區域空間很大,物聯網分布呈現區域層級特性。我國的區域分布基本是按照行政級別區域劃分的,即國家、地區、省、市和縣。處于頂層的國家物聯網,進行協調各行業與地區的網絡信息匯集以及資源調配;制定物聯網產業政策,同時建立各個地方物聯網發展的戰略。隨著地域的細分物聯網開始打折到具體的結構實現。在每個行政區域內的物聯網發展都會分為應用在四個方面,即政府、行業、社會、公眾。除了政府部門主要是對物聯網標準的建立和信息主導權方面,國家以下各地區層級的物聯網發展與各個行業出現較高的交換性。
我國物聯網發展從地域上可以分為四個集中發展的地區:環渤海的京津唐地區、西南地區以重慶和成都為代表、“珠三角”地區以廣州和深圳為代表、“長三角”地區主體是無錫、上海、杭州。這四個地區由于經濟優勢和物聯網發展基礎條件較好而較為成熟,在全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起到了先鋒和示范區的重要作用。其中北京和無錫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聯盟性質的工作,以政策驅動為主;重慶、杭州、上海、深圳等主要集中在M2M平臺上的發展;上海和武漢以RFID技術研發為主。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雖然我國的物聯網發展前景廣闊,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從發展階段看,我國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且經營成本較高,成熟有效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這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很明顯,若沒有完善的商業模式,僅靠政府行政力量是無法形成一種長效發展機制的。從發展現狀看,我國物聯網形成有效商業模式的關鍵在于完善政策環境,打破行業壁壘,實現多方共贏,讓產業鏈內所有參與物聯網建設的利益主體都能從中獲取相應的商業回報。
但目前,我國的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形成,發展態勢較好,國內外企業注意到了物聯網產業鏈的發展潛力,紛紛加入其中,帶動了科技創新水平,大批物聯網相關企業應運而生,知識流、信息流和人才流促進物聯網產業鏈的發展。因此,為了大力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支持物聯網產業發展:一是集中多方資源,協同開展重大技術和應用集成創新。著力突破核心芯片、儀器儀表等技術。加快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和重點應用標準研究,形成物聯網技術標準支撐體系;二是在生產制造、智能減排等領域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典型應用示范工程,推動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三是引入多元化競爭機制,協調與物聯網緊密相關的制造業、通訊業及服務業,加強產業聯動,推進可持續發展格局;四是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探索國際化協同創新,有效利用全球資源推動物聯網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