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安徽創新館內,先進機器人進行舞劍演示。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合肥9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積極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已組建6800多人知識產權專員隊伍……中科大先研院工作人員介紹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運行相關情況。 孫自法 攝
江淮大地安徽省近些年來已徹底告別昔日的華東“鍋底”角色,依托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厚積薄發和知識產權方面持續的創造、保護、運用,正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直面未來競爭,推動自身跨越發展、高質量發展。
服務科技創新
“近年來,安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始終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揚皖所長’的硬核力量,積極發揮知識產權作為科技創新的‘保護傘’和‘護航隊’作用。”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期組織的“知識產權,競爭未來”安徽行主題采訪活動中,安徽省知識產權局局長程胤作上述表示。他說,目前,安徽省在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量子通信等方面擁有著全國領先的知識產權。
安徽制定出國內首個《專利價值評估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初步建立起安徽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安徽在全國率先印發《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若干舉措》,堅持把最嚴格保護作為知識產權發展的關鍵;安徽堅持把高效運用作為知識產權發展的根本,大力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企業發展紓困解難。
程胤介紹,截至今年7月,安徽省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1件,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今年上半年,安徽共為各類企業辦理知識產權質押登記490件,押融資金額40.20億元(人民幣,下同)。目前,安徽已組建6800多人的知識產權專員隊伍,覆蓋全省近6000家科技型企業和上百家科研院所,使之成為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溝通企業的橋梁和紐帶。
合肥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潘守銀透露,作為安徽省會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合肥市今年6月獲批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下一步,將通過開展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實現知識產權與合肥市產業、經濟、科技、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目標,回歸知識產權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的價值本質,助推合肥經濟高質量發展。
助力企業發展
受益于知識產權的持續創造、保護和運用,江淮大地上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脫穎而出,穩步獲得長足發展。
脫胎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新型企業科大訊飛,堅持源頭核心技術創新,其新一代語音翻譯關鍵技術及系統獲得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最高榮譽“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應用獎,并已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自動語音轉換與翻譯獨家供應商,致力于打造首個信息溝通無障礙的奧運會。截至2020年8月底,科大訊飛以智能語音和人機交互為核心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已聚集超過142萬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超過89萬,累計覆蓋終端用戶數逾29.6億。科大訊飛工作人員介紹演示智能語音識別技術相關應用。 孫自法 攝
位于六安的民營企業安徽應流集團霍山鑄造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主要研制生產航空航天發動機、燃氣輪機、核電、海洋裝備和油氣工礦等領域的高端裝備鑄造零部件,產品出口以歐美為主的37個國家100多家行業龍頭客戶。該集團副總裁丁邦滿稱,科技研發投入是知識產權創造的一個核心前提,他們企業投入8000萬元、歷時5年研發成功的核電站主屏蔽泵泵殼,其所有技術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已申請30多項專利。
在蕪湖,國產汽車品牌奇瑞創立23年來,以自主創新構筑企業“護城河”,每年投入銷售收入的5%-7%用于自主研發,形成雄厚的知識產權儲備,現已累計申請專利19191件、授權專利1239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692件。奇瑞知識產權總監李永杰介紹,從2008年開始,奇瑞專利申請就從重視數量向重視質量轉變,并建立以制度、流程為保障的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將知識產權工作貫穿于研發、生產、銷售各環節。奇瑞汽車生產線新車檢測下線。 孫自法 攝
作為一家致力于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安徽水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與中外科研機構及高校合作,并專門成立水生態產業研究院,研發出以“城市、農村、河湖”環境修復為核心的成套修復技術,其中,農村生活污水三級消解利用、氮磷靶向循環利用生態修復、螺蚌草魚立體生態修復、城市河道系統集成、中國淡水貝類人工繁育等多項專利技術填補多領域空白,并在示范推廣應用中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效益。水韻環保水生態產業研究院院長占明飛介紹揚子鱷繁育保護技術。 孫自法 攝
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緊扣創新發展需求,發揮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引領作用,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項目,目前共申請專利235項,授權專利90項;已獲國內商標注冊25項,涵蓋10種以上類型,品牌庫還擁有100余項儲備。此外,該公司還牽頭成立安徽省通用航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現已累計申請專利6000余項,授權專利31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009項),實現成果轉化逾2.3億元。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多款通用飛機在機庫集中展示。 孫自法 攝
促進高校科研
對高校來說,知識產權是促進科研創新的重要“利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是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國科大四方于2012年共建的區域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其建設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及“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合肥總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領域開展量子遠程大規模保密通信應用工程。
目前,該院累計孵化企業254家,孵化企業擁有(含授權及申請)知識產權1061件,其中發明專利249件,并圍繞電子技術、未來信息、新材料與先進制造、生物醫藥4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已成立量子計算與精密測量10個技術轉化中心和62家聯合實驗室,正在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的高層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產業孵化基地和成果研發基地、轉化基地。
5天前,中科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順利通過考核,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與國家知識產權局授牌,正式投入運營。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是由科大訊飛主辦的非營利性民辦應用型大學。該校知識產權工作從2015年起步,便緊緊抓住專利這個激發創造力的載體,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應用型人才,截至2020年8月底,已累計申請各類專利3190件,其中發明專利1337件,各類授權專利127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92件,累計登記軟件著作權49件。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在校學生演示參賽作品“自動疊衣收納裝置”。 孫自法 攝
以鼓勵發明創造帶動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是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實現創新價值的思路,據校長吳敏教授介紹,該校每年舉行知識產權高端專家專題講座2場次以上、專利成果展3場次以上、專利大賽與創新思維大賽2場次以上,還開設專利創新選修課3門,每學年全校參加知識產權創新創造的師生5000人左右。近3年來,該校實施專利轉讓合同和許可43項,總金額超過100萬元。
帶動鄉村振興
知識產權對于農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工作,也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在革命老區大別山深處的六安市霍山縣,當地茶葉資源豐富,全縣95%農戶擁有茶園,茶農10萬余人,3000多人專業從事地理標志產品“霍山黃芽”生產營銷,茶農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地理標志產品“霍山黃芽”茶葉沖泡演示。 孫自法 攝
2013年霍山黃芽正式成為安徽省專業商標品牌基地,2018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霍山黃芽”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70.56億元。同時,在地理標志工作的帶動下,霍山縣近年來不斷賦予茶產業新功能、創造新價值,“以旅興茶,以茶促旅”,積極探索茶葉和鄉村全域旅游相結合,推進茶葉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融合,提高茶葉附加值。
目前,霍山企業注冊茶葉類商標有900多個,霍山黃芽專業商標基地建立以來,全縣普通茶葉鮮葉平均價格從30元/斤增加到70元/斤,精品鮮葉價格從70元/斤增加到120元/斤,茶園畝均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5000元,當地很多農民因茶脫貧、因茶致富。
歷史更悠久、文化內涵更豐富的名茶“六安瓜片”,也是安徽省的地理標志產品,最近還被納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當地以茶興業,實施“合作社+農戶”帶動策略,將農戶土地流轉,按照首次5%、二次3%分紅模式,直接帶動農戶戶均增收。
據介紹,安徽省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改革試點省份后,緊抓試點機遇在全省大力推廣地理標志商標注冊,積極創新構建“地理標志商標+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貧困戶)”“互聯網+地理標志商標”等多種地理標志商標運用模式。
目前,安徽全省使用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的經營戶達21.7萬戶,年總產值達936.62億元,涉及扶貧項目38個,52.5萬農村貧困人口受益。
說到底,推進知識產權事業發展,關鍵詞之一還是“服務”,包括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經濟建設、服務社會進步、服務人民生活等。程胤表示,安徽將積極推進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動知識產權資源平臺整合利用,探索搭建“一站式”的“大數據+互聯網+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引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和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不斷增強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