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是一個運用知識創造價值的時代,能夠不斷加值、升值的不是企業的產品本身,而是員工的工作能力和創造力。沒有哪一個人或者組織可以一勞永逸,永久保持競爭優勢,也沒有任何企業可以無條件地承諾并實現員工無風險的永久職業生涯,個人也好,組織也好,終身學習、不斷提升、不斷創新是自身職業生涯的最好保障。因此,企業對員工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是組織基業長青的必備條件,也是搶占競爭先機、保持競爭優勢的必要手段。當今社會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單純的產品質量的競爭,而是轉化為服務質量和社會價值的競爭,只有卓越的組織和卓越的人才會具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可見,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團隊和個人對提升企業競爭力有著重要作用。
“德政”何以成“苛政”
為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公司前前后后組織了多次《溝通技巧培訓》、《壓力與情緒管理培訓》以及各種各樣的業務知識和能力提升培訓等等。但走在員工中,我還是會無奈地聽到很多員工不愿意甚至反對公司讓其參加培訓,認為是占用了自己的私人時間(當然并非全部員工都如此),本來工作壓力就很大,覺得已經很累了,還要在僅剩的時間里參加培訓,而且是不在自愿的情況下!一線員工如此,管理人員也如此,這讓我的心里頓生幾個疑問:
1、公司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來組織、開展培訓,為什么員工非但不領情,還有逆反情緒?
2、參加培訓的人是不是都有接受教育與培訓的欲望?也就是說,接受培訓的人是不是都是想參加的人?
3、這些人有沒有把培訓內容全部吸收、消化?我們的培訓有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公司的付出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在中心兩千多名員工中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對象:淮安分中心一線員工、基層管理人員
調查時間:2008年12月20日至2009年1月31日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訪問法
注:
將員工對公司教育培訓工作的關注程度命名為“關注值”;
將被動接受培訓的員工對參加培訓的接受程度命名為“意向值”;
將員工是否渴望接受教育培訓的主動程度命名為“渴望值”;
將接受教育培訓的員工對培訓內容實用性的體驗程度命名為“實用值”;
將接受教育培訓員工對培訓效果的感知程度命名為“效能值”。
“調整值”即在具備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偏向正值。以上數據顯示80%以上的員工都關注公司的教育培訓,且大部分員工都有參加培訓、提升自己的欲望,而“意向值”,即被動接受培訓,是否愿意利用私人時間來參加時,正值只有8.3%,更讓人訝然的是,參加培訓的員工卻認為所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實用值”只有16.7%,大部分員工竟然認為不實用,原因是:被動接受,而非主動需求。調查中,問及培訓后的感想時,有員工覺得“當中的游戲好玩”,有的竟然回答“囫圇吞棗,不知所謂”,有些是“非常充實,得到了提高”,有些則是“如果不能直接提高自己的績效,培訓沒有意義”……這讓我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個物體,卻因為觀察者的需求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不同而導致結果懸若云泥;這是一群人在做著同一個工作,方法和收獲千差萬別,效果可想而知。
如何使教育培訓價值最大化
如此令人吃驚的數據,發人深省,企業組織的教育培訓工作最終的“效能值”負值大于正值,作為“投資方”的公司,必須引起重視。雖然公司很用心地在做培訓、訓練,員工卻沒有真正吸收,比如新推出的移動業務,會由中心培訓組下發通知至各督導考評,要求培訓,將組織抽查,為了“應抽”,督導考評往往很快響應“號召”,但培訓后,有多少員工能將培訓內容消化呢?事實上這和我們從小所受的填鴨式教育同出一轍,上面拼命地壓,下面拼命地塞,客戶代表就拼命地“學”,不愿接受培訓,即便參加了也消極對待,被動接受。為什么領導提倡的“德政”在員工眼里變成苛政呢?我以為問題有下:
一、是否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
在組織內部所開展的教育培訓工作必須要在合適的崗位、合適的人當中來展開,才能達到理想的培訓效果,也才能不枉企業為這些培訓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將培訓價值最大化,這與“書非借不能讀”是一個道理,任何強加的東西都比自我選擇的要感到壓抑。而要想讓有學習欲望的員工在公司已有的條件下接受自己需要的知識、技能培訓,需要建立合適而有效的培訓組織和一套系統縝密的培訓計劃。那么,目前中心的培訓制度是否成熟、完善了呢?
從業務培訓來看,督導考評組織員工培訓,原因有三:一是應付抽查和暗訪,因與團隊績效掛鉤;二要呈現班組培訓工作實體,因要求上報培訓計劃并上交培訓記錄;三是自我(團隊或個人)需要而必須開展的新增業務、公告的傳達和培訓。調查數據顯示員工認為培訓沒有對癥下藥,缺少實用價值,并非缺什么就補什么,而是補什么,就要“吃”什么,導致主客體錯位,即員工所學的并非自己需要的。只有員工知道什么是經常用到的,什么是用戶最為關注的!
從外聘培訓來看,調查中發現很多渴望參加培訓與真正接受培訓的人基本不能歸一,教育培訓工作似乎只在部分人的小范圍內開展,主體固定,偶爾嘗嘗鮮,卻換湯不換藥,當然,要完全切合,也不可能,但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多征詢民眾意見,給所有期望得到提高的人提供機會,既體現民主的培訓制度,又找到了合適的培訓主體,達到了全員學習、全員參與,而對于教育培訓工作而言,想學的人學到了想學的、該學的,這樣的培訓效能會更好,投資更有價值。
二、是否建立主動學習的文化?
知識經濟要求每個人必須終身學習,企業也必須成為學習型組織,有責任推動和促進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和組織學習,這需要創造學習的條件,營造學習的氛圍。呼叫中心幾乎都是年輕人,基本上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當今中國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應該說最擅長的就是學習的本領。而中國移動的企業文化大綱中也提到學習乃員工立身之本,企業發展之源!當今社會,員工培訓應該說不再僅僅是一種福利,不再是一種任務分配,更不是消費,而是企業具有戰略意義的投資,是企業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手段,是企業與員工的共同責任。因此,公司需要建立主動積極的學習文化,成立組織,提出規劃、目標、方式、措施、政策并組織員工分層實施,員工再根據干什么工作學什么知識、缺什么技能參加什么培訓的原則,明確目標,認真實施,努力學習,不斷提高。
三、是否有方便學習的綠色通道?
本來呼叫中心的工作性質是導班制的,加之各種考核壓力,每次的強制開會或者培訓對于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疲勞轟炸,公司須建設完善的內部資訊網絡,營造交流互動的開放空間,讓員工可以根據個人需要來主動學習,得到提高。
公司總部于2006年3月開始了網上教育系統的建設工作,07年1月全國網開始試運行,正式命名為“移動網上學院”。經過近一年的試運行,完善了系統功能,充實了課件庫,積累了運行及管理的經驗,供員工參與學習,所有學員都完成了必修及選修課程,且開展得非常順利,成果顯著,但對象過于狹窄(僅針對有OA的員工),普通員工想參與學習就不太方便了,建議寬進嚴出,擴大學習范圍,讓所有員工都能參與進來,以達到共同提高。
四、授之“魚”?授之“漁”?
授之“漁”,而不僅是要授之魚。不僅要讓員工知其然,還要讓其知其所以然,因此,培訓知識的提供要以“know-why”取代“know-how”。
公司開展教育培訓的目的在于引導員工有效地學習,在工作中及時發現問題并能夠有效解決問題,還能總結經驗和技巧,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解決目前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開發機會,創造未來。正如張立春副總經理2006年在淮安呼叫中心開展的“我懂我能”活動中所言:不僅要“我懂自己存在的問題”,還要“我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由員工創造的,員工的素質決定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在客戶需求多變、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員工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打造的是高效能團隊,唯有super-group(超級團隊)才能做出super-achievement(超級業績),而打造高效能團隊最重要的手段是持續有效的教育培訓,培訓質量的高低,將決定企業未來綜合競爭力的強弱,因此,要注重培訓主體,讓員工真正投入到教育培訓工作中,主動并樂意接受教育和培訓,形成積極良好的學習文化和氛圍,把員工培養成真正的服務專家、業務專家、技能專家,打造高效能團隊和組織,在企業自己的專業領域建立核心競爭力并不斷提升。
擬此感文,以期共同探尋切實有效、節“能”高效的教育培訓方法,體現呼叫中心教育培訓的價值,并將其最大化,使企業內部的教育培訓真正成為高產出、高回報的生產性工作。
作者殷凡單位為江蘇移動客戶服務中心淮安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