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意見分歧在三個方面
銀行定位應采取兩步走戰略
近期側重政策性淡化商業性
將從零售銀行走向全能銀行
2006年6月末,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獲籌建批文,銀監會同時要求籌建工作6個月內完成,這就意味著中國銀行體系很快就會迎來一個新成員。然而,到底應該把郵政儲蓄銀行建成什么樣的銀行?學術界卻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學術界對郵政儲蓄銀行的意見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郵儲銀行的性質定位上,有人主張將其建成商業銀行,有人則主張突出其政策性;二是在市場定位上,有人主張它應當面向城市和工商企業,有人則主張應當面向農村和社區;三是在業務定位上,有人主張它應當主要經營批發銀行業務,有人則認為它應當定位為零售銀行。
上述分歧的核心是對郵儲銀行性質定位的分歧。筆者則認為,對郵政儲蓄銀行的定位,應當采取分兩步走的戰略。
從近期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應當側重于政策性而淡化其商業性。這是因為,首先這種近期定位與傳統儲蓄銀行的屬性相吻合。西方傳統儲蓄銀行都帶有明顯的政策性特征,具有經營目標的非營利性、經營方式的非競爭性和政策上的優惠性。
其次,它符合官方對郵儲銀行的期許。從監管當局透露出來的信息看,是希望郵儲銀行“充分依托和發揮網絡優勢,完善城鄉金融服務功能,以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為主,為城市社區和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與其他商業銀行形成互補關系”。
第三,它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很不健全:農業銀行業務范圍已與其他商業銀行無異;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活動存在明顯的地域限制,加之歷史包袱沉重,導致其資金供給總量不足;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等支農事業的力度也有限。
第四,它符合郵政儲蓄銀行的實際。一定時期內,郵政儲蓄銀行的以下特點不會很快變化:機構網點多,且大部分在農村;缺乏優質貸款客戶資源和商業銀行的業務運作經驗與專業人才。這種情況下,如果把其一開始就定位為商業銀行,則它必然是貸款市場的新參與者,不具備應有的競爭力。
雖然郵政儲蓄銀行的近期定位應側重其政策性,但從長期來看,其最終歸宿仍然是商業化。首先從國際經驗來看,商業化是儲蓄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西方儲蓄銀行的傳統性質也在逐漸演變,總的趨勢是商業化日益增強,政策性日趨淡化。
商業化是所有金融機構的內在要求,郵政儲蓄銀行也存在著追求自身商業利益的內在沖動。這種內在沖動短期內可以通過讓其承擔政策性職能并給予其政策優惠而得到遏制,但從長期看,如果國家不能對之給予與這種政策性職責相匹配的政策優惠的話,郵儲銀行就難以在成本與收益之間找到平衡,這時,其商業化傾向將成為不可遏制的必然趨勢。
從長期看,只有商業化才能使郵儲銀行獲得與一般商業銀行平等的競爭地位。從目前官方對郵政儲蓄銀行的定位看,顯然是讓其充當支農生力軍。但如果優惠政策不配套,這種定位必然會造成郵政儲蓄銀行與商業銀行的不平等競爭。因為,城鄉儲蓄并非郵儲銀行的壟斷業務,而其資金運用又限于風險較大、成本較高的“支持新農村建設”和為社區居民提供金融服務,這對郵儲銀行顯然非常不利。要改變這種狀況,從長期看就是推動郵儲銀行的商業化。
從郵儲銀行的實力看,它不可能永遠滿足于“社區”銀行和零售銀行的角色定位,全方位經營商業銀行業務將是必然的選擇。根據有關統計資料,一旦郵儲銀行成立,它將是緊隨工、農、中、建之后的我國第五大銀行。這樣一個巨型銀行如果僅僅安于做一個經營小額信貸的社區銀行,那才是不可思議的。因此,長期而言,郵政儲蓄銀行必將從社區走向全國,從小額信貸走向全方位提供金融服務,從零售銀行走向全能銀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6?6的稱號。江喃滿臉得意,“決賽的時候我吃了50個朝天椒!”
巴蜀風情街感受平常生活
結束午餐,我們沿街慢行。路途中印象最深的,是錦里的巴蜀風情街。
錦里是成都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便聞名全國。江喃儼然成了我的講解員,不了解的地方,他順手撥通朋友的電話詢問。他說,在美國時就對中國文化有興趣,到成都后也沒有放棄。“來成都后,我在四川大學進修了半年中國文化課”,江喃說。說話間,我們從容地徜徉在這條全長350米的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筑把我們帶回了久遠的年代。
隨著江喃,我們走過筷子店、茶葉店、燈籠店……感受著實實在在的平常人生活:街邊手藝人捏著泥人,轉著糖畫兒,成群的孩童嬉戲著,好不熱鬧。錦里雖然是人稱“舊瓶裝新酒”的人造景觀,但卻是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
沿途中,來自北京、河南、江西等地的游客紛紛上前與江喃合影留念。他的fans還真多,連四五歲的小孩子都親昵地指著他喊:“電視里的中國通!”
街邊一位50歲左右的“老外”正專心為路人畫著漫畫,江喃將我帶到近前,攀談了幾句。畫者卡多那也來自美國,在成都3年,一直從事漫畫,現已在成都安家落戶,并娶了成都愛妻。卡多那說:“我愛成都,我和我的太太打算經營一家西餐廳,畫漫畫仍舊是我的主業,以后還要帶更多的畫者來中國成都。”卡多那的愛妻是地道的成都人,坐在一旁沒有搭訕,就是望著卡多那抿嘴笑,幸福地笑。
讓所有人看到成都的變化
告別了畫漫畫的卡多那,江喃又將我們帶到老順興茶館懷起舊來。泡茶館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都人自得其樂地生活著:在淡雅的芙蓉花中,在濃郁的茶葉香味中,歲月就像流淌過城區的府南河水一樣波光粼粼。進入茶館,坐在涼爽的竹椅上,啜一口綠茶,擺一擺龍門陣,心情自然平靜舒坦了許多。
在這家苦心保留原汁原味川西民俗的茶館里,古舊的銅環,老式的風谷機,一推就“咿咿呀呀”響的雞公車,讓人浮想聯翩。
著舊時裝束的茶倌茶娘穿梭其間,“萬年戲臺”的川劇開張了:變臉、吐火、舞蹈和茶藝絕技紛紛亮相,源遠流長的巴蜀文化在眼前鮮活起來。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