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到24日,2007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在大連舉行。各種高規格的論壇給業界帶來全球軟件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其中包括“全球軟件和信息服務高層論壇”、“中國國際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年會”、“軟件自主創新論壇”等。對中國軟件產業來說,抓住全球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帶來的新機遇,加快磨練內功,走國際化道路,是今后一個時期的“硬指標”。
打破世界軟件格局
雖然中國軟件產業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但其規模和在世界上的份額還是很小的,這和我國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當前,我國的軟硬件比例是1∶10,軟件所占比例只有硬件的1/10,明顯偏小。
信息產業部副部長茍仲文在大連出席“軟交會”時指出,當前,軟件產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以及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的情況下,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各類資源在整個世界流動和配置,軟件產業的先導性和在未來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目前,全球軟件產業基本形成“三梯隊”的國際分工格局。美國掌握了最先進的軟件技術,控制著軟件開發平臺和軟件工具,在全球軟件產業鏈中居于領先地位;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充分利用本國信息化建設的機遇,大力發展系統軟件、開發工具軟件以及行業應用軟件,在某些系統軟件領域和應用軟件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優勢;印度大力發展軟件外包服務和離岸開發業務,其軟件出口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件出口大國。
在這個“既定”格局中,中國軟件不會甘當“局外人”角色,而是希望藉外包來“破局”。分析人士認為,在大力發展應用軟件的同時,中國正利用軟件和服務外包的機遇,爭取在未來10年趕超印度直逼美國,成為全球領先軟件出口和外包大國,而且在外包中不斷學習世界軟件巨頭的先進經驗,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說,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可以引導中國的經濟向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的部分進一步拓展,鞏固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的領先地位。
外包能否“破局”?我們借用美國EMC公司副總裁兼中國研發部總經理范承工的話,他說,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在衡量外包公司的時候主要考慮這幾個方面:第一,看它的業績記錄;第二,看其專門技術;第三,看它的規模;第四,看領導團隊,看他們是否有經驗;第五,看合作之中是否容易溝通和交流;第六,看成本;最后是看其市場渠道。范承工認為,以上幾個方面中國都具有潛在的優勢,未來5到10年,就像現在世界的玩具店大都是中國貨一樣,無論是在哪個國家買的軟件,這些軟件的設計者和編程者大都是來自中國。
挑戰BPO 3.0時代
業務流程外包(BPO)是軟交會期間討論最為熱烈的軟件和服務外包話題。美國“24/7公司”中國區負責人牛立德認為,離岸外包的概念已發展到BPO 3.0,即第三代BPO。他說,第一代BPO是圍繞成本的降低和服務質量的提高來進行的,但是離岸外包現在已經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成為效率高、成本低的運作方式。如果把第一代到第三代作一個橫向的比較,則BPO第一代主要是指一些離岸的商品外包,第二代主要指節省時間的外包,第三代已經從成本轉移到價值。“我們不僅僅是可以外包服務,也可以外包解決方案。”牛立德說。
專家指出,中國軟件外包的前期優勢在成本方面,面對BPO 3.0的價值趨勢,軟件企業無疑需要苦練基本功。
當前我國軟件外包的第一對象是日本,這是兩國文化有很多共同點的緣故,也可以說是“價值坐標”的契合。據日本國經濟產業省大臣政務官高木美智代女士介紹,日本的外包大概有65%包給了中國,在本次的交易會上,日本經濟產業省就專門組織了日本的14家主要企業參會。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專門委員尹東勝則表示,中、日、韓三國應充分利用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的共同點,在三國的“地利”坐標大連建立“共同硅谷”,使之成為軟件外包核心地帶。
作為軟交會東道主企業的東軟集團提出服務業的全球化和服務工業化來挑戰BPO 3.0時代。東軟董事長兼CEO劉積仁說,當前服務產業的工作量越來越大,我們過去把軟件看作是高科技的產品,今天的軟件是消費類的產品。今天的軟件正走向工業化,走向全球化。
畢博管理公司中國區主席榮瑪贊認為,美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發包國,而且有望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發包國。現在,中國在“接包地”方面處于第四位,但是在未來的12年-20年中,中國將會成為最重要的接包地之一,主要是因為中國現在有很多在服務外包方面的優勢,比如有非常齊全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的儲備,內需巨大,而且有非常穩定的經濟環境,但是,中國的行業成熟度比印度低,法律環境有待于改善,特別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
覬覦萬億美元市場
據研究機構麥肯錫的數據,目前,全球服務離岸外包的潛在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4650億美元,到2010年,潛在的市場規模可望增長到6000億美元。軟交會透露的信息表明,2007年至2010年將是世界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市場不斷擴大的重要時期,據Gartner公司預測,到2010年,外包總值將達到8000至10000億美金。
再看我國的情況。2006年,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市場規模達到14.3億美元,同比增長55.4%。但是,按照這個增長速度,到2010年,我國的外包規模也只不過50億美元,占全球的份額僅僅0.5%。
中國政府已經看到了這個差距。近年來,信息產業部和商務部等部委在推動軟件出口外包方面出臺了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相關園區和出口基地,集中資源打造中國的外包品牌。
對軟件企業來說,面對萬億元外包市場的這塊巨大蛋糕,光是坐在家里“垂涎”恐怕是不夠的,要有從跨國巨頭碗里“搶食”的勇氣和膽略。
東軟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方發和認為,中國在承接制造業轉移之后,迎來了服務業轉移的新時代,但是,如果光是承接人家低端的轉移,是很難做大的,外包的份額不會提高到哪兒去。他說,東軟不僅僅是承接低端的業務,而是要承擔更多的研發業務和研發工作。東軟外包業務中有41%是與研發有關的,去年東軟外包已經達到了1億美元,其中有52%與軟件開發與測試有關,其他的15%是與產品開發有關,也就是說,東軟外包業務的2/3與產品開發有關。
當然,就像中國提出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一樣,要從跨國大鱷嘴里搶食,還得加快鍛造中國外包服務的整體品牌。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副司長單慶江指出,商務部正與其他部委合作,采取系列措施完善外包品牌建設,當前,要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為依托,建設好一批國家出口外包基地,同時確定一批重點企業給予充分支持,培育自己的外包巨頭。
中國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