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86177077
9:00-17:00(工作日)
7月8日,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馬明龍懷著緊張而又激動的心情登上了飛往新加坡的航班,他是去參加中國-新加坡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九次會議的。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最重要的合作項目,每次理事會的召開總能讓園區沐浴到政策的甘霖雨露并明確下一步發展的方向,轉型升級是園區近年來的主旋律。 理事會的召開也是對園區過去成績的一種檢閱。過去的13年,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學會了“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學會了產業招商、環保“一票否決”,學會了一站式親商服務、轉化職能。然而面對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競爭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處在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之中,園區的發展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緊要關頭。按照吳儀副總理“轉型、提升、優化、創新”的八字方針,園區開始向“國際新興科技產業城市”的目標邁進。 創新驅動活力泉涌 “過去園區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外源型、資源擴張型的發展模式,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力;提升園區開發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科技創新。”蘇州市市委副書記、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王金華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兩年前,“科技跨越”被劃入了園區轉型升級的日程表。 “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不要特殊的優惠政策,但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寶時得機械(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曉東坦言,在公司不知道相關優惠新政時,園區管理者們總是主動把政策送上門。 外資經濟一直是開發區的源頭活水,蘇州工業園也不例外,80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了2900多家外資企業,實際吸收外資達130億美元,僅世界500強就有近70家投資了102個項目。下個月齊夢達全球總裁將親臨蘇州,他帶來的是一個200人組成的封裝設計中心。這便是園區專門成立的科技招商中心引進的“成果”。 為向創新驅動轉型,蘇州工業園區不惜重金投入。2006年,園區社會研究和開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87%,預計“十一五”期間將超過5%,可與先進國家比肩。高科技項目只要落戶園區,相關配套激勵資金就會馬上到位。僅創業投資基金項目,就有啟動補貼、項目失敗補貼、跟進投資等。如果項目前景看好,投資人可原價回購園區持有的全部股份;倘若項目不成功,園區跟進的30%投資分文不要,還另給5萬元失敗補貼。 最近,園區科技發展局一直在為“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計劃”的實施忙碌著。這個計劃今年3月出臺,到5月底已經收納項目近80個,在經層層篩選后將選定5至10家企業納入計劃,可獲得資金支持最多的將超過2000萬元。除領軍人才計劃外,園區還推出了科技投入超雙百億計劃、科技亮點企業培育計劃、科技貢獻獎重獎扶持計劃、科技產業重點促進計劃。 中新創投是工業園區首個創業投資公司,可控資本已從初創時12.8億元的注冊資本增加到現在的100億元。此外,中新創投還和臺灣怡和創投、以色列無限創投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等合作,設立了全國第一個具有外資成分的風險投資基金。如今,園區的風險投資機構已有10多家。幾年內將設立5家私募基金,可調動資金超過100億元。 與此同時,園區致力打造一系列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與微軟合作設立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生物納米園等。 6月27日,生物納米科技園一期工程開業,首批入駐的企業就有10家,此后將形成年產值100億元的納米技術產業。坐落在獨墅湖畔的高教區,已有中國科技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10多所高校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入駐,成為園區創新實力提升的“蓄水池”。 如今的蘇州工業園,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40家,各類跨國公司研發設計機構60余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銷售的59%。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集成電路、TFT-LCD等制造商幾乎都在這里落戶。園區以占全國十萬分之三的土地,創造了全國約3%的IT產值和16%的IC產值。 服務業倍增走高“微笑曲線” 在中華英才網總經理唐路陽的腦海中,一直有個清晰的地區排序:北京、上海、廣州、蘇州,這是中華英才網的四大重點分公司所在地。但在中華英才網會計孫建萍的眼里卻有另外兩個數字:33%和15%。33%即一般類型企業的所得稅上繳額度,15%是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上繳額度。今年4月23日,英才網絡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與其他89家服務企業一起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即將享受15%的優惠稅率待遇。“網絡招聘只要有了專業產品和技術,也能成為高新技術企業!” 今年4月,蘇州工業園區被確定為國內唯一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展試點區域。工業園區內從事軟件研發及服務、產品技術研發及工業設計服務、信息技術研發服務、信息技術外包服務以及技術性業務流程外包服務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可經認定后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并享受相關的稅收優惠。國家賦予蘇州工業園區的這一特殊待遇,與園區轉型戰略中“科技跨越”和“服務業倍增”的計劃不謀而合。 “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制造業積聚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大力發展服務業,實現產業升級,向微笑曲線高端發展。”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顧玉坤這樣認為。 產業偏重制造業是多數開發區的現狀,也反映了當前我國“制造”強大“服務”弱小的國情。2004年,園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68%。于是,從2004年開始,園區著手產業結構調優、調輕,提出制造業、服務業“雙引擎”的思路。2005年,一個完整的服務業“倍增計劃”出爐。 “園區財政每年專項安排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不少于5000萬元,并力爭逐年有所增加。”除了財政支持力度的加大,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服務業發展的功能布局在倍增計劃里一一呈現。今年年初,園區還出臺了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對服務外包企業人員培訓、企業運營、市場開拓、知識產權保護、國家認證等方面的補貼與扶持;搭建了軟件評測中心、軟件園通信網絡與數據中心、軟件園培訓中心、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據了解,園區服務業“倍增計劃”實踐兩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3.3%以每年1.5%的增長速度上升至如今的27%。引進的3532個服務項目中,出現一批世界著名企業:有羅杰斯、周大福等公司總部,有渣打、東亞、星展等7家外資銀行或辦事處,有美國UPS、日本近鐵集團等20多家著名物流企業,還有普華永道、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70余家著名會計、咨詢服務機構。 如今,服務外包企業紛紛入駐園區,剛剛建成的首期8萬平方米軟件外包產業園已有2萬平方米名花有主。今年7月4日,商務部、信息產業部、科技部等部委共同授予蘇州工業園區為全國第一個“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 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合演“雙面繡” 盡管寸土寸金的蘇州工業園,已是項目滿園。但這里的“滿”僅僅是對于占地35%的工業區而言的。“商業居中、居住分布兩側,工業成點線帶狀分布;用地結構工業占35%,商住占25%,綠化占20%,公建道路和基礎設施占15%;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同時規劃生態綠地系統,體現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既是GDP產業區,更要成為適宜人居的綠色家園,從工業園區向“綠色家園”的轉型,演繹產業人居“雙面繡”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一根樁打下之前就規劃好了的。 在這里,寬闊的馬路、繁茂的喬木、五顏六色的灌木相映成趣,建筑都疏朗而錯落有致的倘佯在綠色海洋中;國際博覽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矗立金雞湖畔,再加上休閑的城市廣場、文化水廊、還有那燈紅酒綠的李公堤和傳統的水巷鄰里…… 在采訪中,馬明龍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家日本的精細化工企業想入駐蘇州工業園,項目經過專家組評定其排放標準符合相關規定,但被蘇州工業園還是宛拒了這家企業的好意,于是,這家企業發出了“別的地方都可以接受為什么你這兒就不行?”的疑惑并委托日本駐華大使館寫信希望通融,但園區仍以“我們的要求比別人都高”謝絕。就這樣,蘇州工業園以“綠色招商”的理念、實施環保部門“提前介入”、“一票否決”等措施,10多年來,否決的引資項目有300多個,累計合同外資20億美元。 丹麥格蘭富水泵是最早入駐園區的企業之一,不久前它搬離了園區首期開發的廠房,到新開發的東湖發展。而其騰出來的廠房并沒有入駐新的制造企業,而是被打造成了一個“創意泵房”。蘇州工業園欲通過“騰籠換鳥”,把首期開發區域打造成聚集服務業的商業區。 最近,蘇州工業園在宿遷設立的工業園專項規劃通過專家評審,首期十多家企業已入駐建設。“搬到別的地方你能給我提供像園區一樣的政策環境和服務水平嗎?”回答是“能”。就像當年新加坡人對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輸出一樣,蘇州工業園區派出管理團隊,復制管理理念,使園區經驗不斷向宿遷溢出。蘇州工業園區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動員更多的制造企業搬遷到宿遷,畢竟這是一箭雙雕的好事:既有助于將蘇州工業園區打造成“國際新興科技產業城市”,也可以向宿遷輸出園區經驗,帶動蘇北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學習新加坡經驗、深挖自身的創新智慧,達到經濟社會的和諧統一,美輪美奐地繪就出一幅和諧“天堂”的美景。更讓人欣喜地是,借鑒新加坡經驗起步的園區經驗沒有止步于宿遷,而是在著力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工業園”的基礎上,嘗試實施“走出去”戰略。 “在園區前十年發展的基礎上,力爭再用十年時間,高水準地開發建設園區,基本建成一個國際化、現代化、園林化的嶄新區域,完善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形成更具活力、更為開放的發展體系,實現基礎設施完備配套、城市功能較為健全、產業結構相對合理、文化教育先進繁榮、科技創新不斷進步、生態環境自然優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區域優勢,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今后十年園區經濟發展速度保持年均18%左右增幅,到2014年主要經濟指標相當于2003年蘇州全市的水平,其中: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5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00億元)左右,進出口總額達到800億美元左右,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250億美元,全區內外資總投入累計達到1000億美元。”在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九次會議召開之際,回首3年來園區按新十年發展目標取得的成績,我們堅信,蘇州工業園將走得更加堅定、更加從容、更加美好。
來源:國際商報
標簽:白銀 哈爾濱 漢中 新余 鎮江 德州 電信行業 淮南
上一篇:IT遵從SOX法案及華為3COM實踐
下一篇:世界變平CIO如何重裝上陣
Copyright ? 1999-2012 誠信 合法 規范的巨人網絡通訊始建于2005年
蘇ICP備15040257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