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公司長什么樣?
“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美國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在其暢銷作品《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感嘆美國的工作機會慢慢流向海外,工作機會已快速減少。
在網絡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大量“本屬于美國”的工作機會,因為一系列全新經濟運營形態和商業模式的橫空出世,正由發達國家(地區)向發展中國家(地區)大規模轉移。由此而生的業務流程外包、離岸外包、境內外包等等說法,均被冠以一個新鮮的名稱:服務外包。
服務外包,這個被弗里德曼比喻為“碾平世界的第五輛推土機”,正遭遇全世界各國的爭搶。
當記者把“什么是服務外包”這個很多人都不甚了解的問題拋出來時,富士通南京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金貴給了這樣一個“通俗版”的解釋:一間辦公室、幾臺電腦、幾名IT精英,每年完成上億元的國內外訂單。
“做你做得最好的,其余的讓別人去做。”潘金貴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服務外包的核心理念。”
外包公司長什么樣?
“我們已經承接了巴斯夫、拜爾的軟件外包業務,這些世界巨頭都是我們的客戶。”南京中圖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據了解,隨著化工產業的集聚發展,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把巴斯夫、中石化這樣的產業巨頭的新項目設計全部包攬下來。
走進南京中圖位于廣州路189號的辦公樓,迎面就是一個偌大的辦公大廳。辦公桌上擺放著數十臺電腦,工作人員正對著電腦靜靜地思考著什么。跟其他“工廠”最不同的是,這里沒有大的辦公設備,也沒有“嗡嗡”的機器聲。
“這就是服務外包與其他行業的區別,一臺電腦,一個人腦,便能完成所有任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懷著好奇心,記者走近仔細端詳。只見電腦屏幕上呈現的是一座“模擬化工廠”——用三維動畫設計的縱橫交錯的管道,整齊分布的儲罐,清晰而又直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設計就是該公司承接的國際化工巨頭的訂單。
“數字化設計不僅將復雜的系統直觀化了,而且建立了與項目相應的數據庫。在操作中,數據庫與每一個零件、與施工的每一個環節相對應。每天要安裝哪些設備,每一項子工程需要多少人,電腦中都有清單。”工作人員說,“原來需要1000人的安裝任務,現在或許只要100人。”
與“工業技術服務外包”不同,中電科技(南京)電子信息發展有限公司創造了外包的另一形態:第四方物流。
何為第四方物流?該公司負責人解釋說,就是供應鏈集成商。他們依托國家級電子研究所擁有的研發能力,近50年來積累的9.6萬個各類電子產品信息庫,1200多家供應商與電子商務平臺等核心資源,建立起了集成化“產品配置流程”,使所有的采購環節更透明、更快捷、更優質。
全國著名的通訊設備制造商上海大亞集團,以往生產中的電阻、電容、存貯器、線纜等元器件,都分別從國內外進口。如今他們把這項業務全部外包給了中電科技(南京)公司,由其通過網絡整合供應鏈,統一向國際采購、報關配送。
據江蘇商報了解,大亞集團這一模式的改變,既使自己的采購成本降低了10%左右,也使中電科技每年增加了5000多萬的銷售。
由南大計算機系潘金貴教授領銜的富士通南大軟件技術公司,成立于1999年。僅300多位員工的富士通南大,去年實現軟件出口500萬美元,成為中國軟件出口企業20強,創造了又一個財富神話。
該公司主要承接日本富士通軟件事業本部和富士通集團的服務器中間件、系統軟件和嵌入式軟件等高端軟件的ITO外包業務,目前開發的各類軟件產品幾乎全部出口到日本。
“今年下半年我們將在日本新橫濱設立分公司。到2009年公司成立十周年時,公司出口產值將超億元。”公司副總經理潘金貴說。
南京外包蛋糕有多大?
全球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市場,像一塊放進財富烤箱的“面團”,幾年間就膨脹成五六千億美元的大蛋糕。
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國際化水平高——對于人口眾多、能源緊張、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國來說,服務外包的優勢實在太有誘惑力了。作為長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面對如此盛宴,南京又怎能缺席?
國際市場調查機構國際數據公司近日發布有關全球外包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印度的班加羅爾和孟買目前仍是跨國集團業務外包的首選目的地,但中國的大連、北京和南京很可能后來居上,在2011年以前超過印度。
所謂“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信息系統構架、應用管理和業務流程優化等業務。發包給本企業以外的服務提供者,以降低成本、優化產業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企業來說,服務外包的宗旨就是——哪里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到哪里去。
按照服務內容,服務外包可分為信息技術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其中信息技術外包占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60%。
按照服務提供商的地理分布狀況,還可分為境內外包和離岸外包。境內外包,發包方看重的是價值增值;而離岸外包,發包方看重的是降低成本、技術熟練的廉價勞動力。
據介紹,南京軟件產業銷售收入已連續5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2006年達到258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一。全市累計認定的軟件企業達到484家,占全省總數的54%;軟件收入超億元企業25家,超千萬元企業85家;7家軟件企業進入“中國軟件企業最大規模100強”,占全省87.5%;6家進入“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名單,占全省100%;2家企業進入“中國軟件企業出口20強”,占全省100%;13家通過CMM/CMMI 2級以上認證,44家通過系統集成商資質認證,分別占全省54.2%和62%;累計登記軟件產品2286個,占全省的59.7%,11個產品進入“2006年中國優秀軟件產品”行列,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總數的57.9%。
盡管南京服務外包產業有了較大發展,但相對于當前服務外包的發展勢頭而言,總量還太小,現有的BPO企業還處在成長和擴張階段,所接項目多屬服務外包的低端業務。與國際市場競爭憑借的僅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缺乏技術含量,“人才短缺”較為嚴重。
目前,南京有148家企業專業或兼業從事這種“人腦+電腦”的工作,其中像南京中圖數碼科技、南京聯創科技、江蘇蘇微軟件、南京鴻鷹動漫、南大富士通、聯迪恒星等公司服務外包業務已形成一定規模。
特別是信息技術外包領域,其規模已從2003年的1800萬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2.4億美元,年度外包業務規模超100萬美元的企業有13家。富士通、豐田、NEC、SK電訊、大宇、臺灣電信集團等眾多知名的跨國企業成為南京外包企業穩定的合作伙伴。
2006年12月1日,南京被商務部、科技部和信息產業部授予“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稱號。與南京一起入圍的,還有大連、西安、成都、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濟南、武漢、杭州等10個城市。
不敢再接“大單”背后
“人才,我們最渴求的是人才。”這是記者在采訪多家南京服務外包企業后,聽到的一致呼聲。
軟件外包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要素,就是人才基礎。照理說,南京是全國少有的人才聚集之地,每萬人擁有的大學生845人、研究生96人,比例居同類城市之首。如此巨大數量的人才供給,為何還是滿足不了服務外包企業的需求?
中圖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圖從事的是典型的高智力密集型工程技術外包服務。今年頭兩個月,南京分公司就已簽訂了超過2000萬元的技術服務合同,“但由于人員不夠,已經不敢再接客戶了。”
這位負責人稱,因為從事的是高端服務外包,基本上招來的應屆本科生、研究生都不能馬上上崗。
“先要培訓,從專業技能到外語,培訓期長達一年。”該負責人稱,“但是靠企業自己來培訓,一是成本太高,再者這種模式永遠也趕不上客戶的需求。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多領域的客戶。現在南京分公司的70個人經過去年一年的培訓能上馬了,但經常光一個客戶的項目就需要200個人去做。所以,人才成為公司發展的一大障礙。”
江蘇潤和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年從事軟件外包的專業公司。他們每年除對應屆生提供崗前培訓之外,2006年初還開展了和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合作,成立了專門面向培訓大規模軟件實用人才的“潤和班”。據了解,這種合作模式在國內尚屬首例。
“大學培養的學生畢業后還不能直接為企業所用。”潘金貴告訴記者,公司必須投入非常大的人力和財力對每年吸收的大學畢業生進行公司內培訓和送往國外培訓,少則半年,多則一年。“2006年,我們花費的教育投資已經達到公司銷售收入的9%。”
據介紹,富士通南京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主要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為使新手能盡快適應角色,他們會給予必要的企業內培訓,包括全脫產培訓一個月,OJT培訓3個月(參加實際項目,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和不間斷的日本語培訓,從零起點開始到4級、3級、2級甚至1級。為此,公司專門招聘日本籍的日本語教師3名,南京大學日語系兼職教師3名。
為培養技術骨干和BSE選拔優秀員工派遣到日本富士通軟件事業總部接受3個月到1年的國外培訓(包括日語強化和技術培訓)。
潘金貴建議,在政府給予外服務外包培訓機構補助的同時,也應當給予被認定的國際服務外包企業,對于接納未經服務外包培訓機構培訓的應屆大學結業生和研究生就業,按人數給企業內訓給予同等的補助。此外,對企業派遣技術人員國外培訓按人數和時間長短給予相應補助。這樣才有助于調動和鼓勵企業自行培養人才的積極性,而不是企業間相互挖人才。
有關人士指出,發展服務外包有幾個基本條件,如人才支撐、產業基礎、發展環境等,其中人才支撐是首要條件。因為對人才的依賴度高,服務外包業也被稱為“人才經濟”。服務外包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數量驚人,如朗迅南京公司的人才需求將要從現在的300多人擴大到1000人,研發中心的303名員工全都是本地化員工,還有些公司經常會因為一個項目招上數百人甚至上千人。
南京打造中國一流服務外包基地,“十一五”期末,全市服務外包業務總額要達400億元人民幣。如此看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多的優勢,培育出真正為企業所適用的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服務外包企業落戶南京。未來5年內,南京將吸引5萬大學生就業,擁有超過20萬服務外包從業人員,吸引150家海內外公司在南京建立服務外包企業。
南京企業的外包雄心
在采訪過程中,潘金貴給記者舉了個生動的例子:同樣是創造100億元新增產值,傳統的電子產業通常要完成350億元營業收入,而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只需要做80億元。
潘金貴解釋說,以信息技術、業務流程和知識處理服務為主的服務外包,是智力密集型產業,不耗資源、不產生污染,也不占用大量土地,其附加值卻是傳統加工與制造業的5到10倍。
據江蘇商報了解,到2010年,南京服務外包業務總額達到40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40%以上,其中服務外包出口達到50億元人民幣以上。基本形成以信息技術外包、特別是軟件外包為龍頭,以業務流程外包為重要內容的初具規模的服務外包產業鏈。
南京市外經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京將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全球有影響的服務外包基地。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兩園五基地”軟件產業發展布局,即以江蘇軟件園、南京軟件園兩個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為龍頭,帶動玄武、鼓樓、雨花、浦口、江寧等五個軟件產業基地發展,研發面積達到137.82萬平方米。
這五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區在載體建設方面也有了新的進展,如高新區南京軟件園二期工程即將完工,印度第二大軟件公司薩蒂揚已在該區擇地,正在建設一個可容納2500名員工的信息技術外包全球交付園區;江寧經濟開發區與新加坡騰飛集團建立“國際服務外包區”(騰飛園)項目已啟動,預計總投資約4億新加坡元,建成后能按照國際標準提供20萬平方米左右的研發辦公物業和配套服務設施;鼓樓區新規劃了江東軟件城,規劃用地1750畝,開發24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作為承接服務外包企業的重要載體。華為、東軟、中軟、IBM、香港新華科技等著名企業在雨花臺區內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有12個重點軟件及外包項目120多萬平方米研發樓宇在建。
“今后,南京將重點發展信息技術、數字內容、生物醫藥、物流和金融等領域的服務外包,培育本土服務外包知名企業的同時,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服務中心及全球著名培訓中心和咨詢公司落戶南京。”市外經貿局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今年3月,南京在印度、愛爾蘭開展的服務外包招商推介活動,6月在新加坡、日本舉辦的“中國江蘇服務外包產業推介會暨商務對接交流會”等,吸引了畢博、埃森哲、騰飛、薩帝揚等一批國內外知名服務外包企業來寧考察,目前已有10多家服務外包知名企業在南京落戶,如甲骨文、軟通動力、北京文思創新軟件有限公司、東軟等。
江蘇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