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D是給笨蛋看的。”
電影制片商在用什么辦法,讓更多人進影院呢?他們開始再度采用好幾十年前的一種創新技術:3D。
《波士頓環球報》影評人泰·波爾稱,最近上演的《諸神之戰》、《格列佛游記》和《綠燈俠》3D版本,是對視覺皮層犯下的罪行”。他寫道,這些電影不但劇本糟糕,看起來也很糟糕,演員的臉和后腦勺都是分開的。當然,好萊塢可不這么看。
但無論如何,消費者都在為這種獲得新生的舊技術多花錢:3D版票價一般一張要貴3美元。
2.電影就是赤裸裸的廣告。”
許多電影觀眾也許還能回想起影片《E.T.外星人》中,里斯巧克力豆引出外星人的橋段。那是1982年左右經典的好萊塢植入式廣告。植入式廣告帶來的利潤,從2005年以來翻了一番,達約18億美元。
這種對娛樂和廣告之間界限的模糊,遭到消費者權益倡導者的譴責。但好萊塢認為,這是商業運行的必要組成部分,僅靠賣票是沒法賺錢的。為電影公司代理過的洛杉磯律師林賽·康納說:總得有人為這些創造出來的內容埋單。”
3.紐約?芝加哥?其實都是溫哥華。”
當好萊塢想用某個特定城市做背景時,會面臨一個選擇:找到合適場景,與可能要價昂貴或要求很多的當地攝制劇組打交道,或者前往一個看起來相似且急于討好制片方的地方,特別是如果還有政府財政獎勵的話。
盡管視覺效果可能會打折,但好萊塢常會選擇后者。結果,有些州,比如密歇根和路易斯安那,就成為了拍攝電影的熱門去處。加拿大──特別是多倫多和溫哥華,由于太熱門而被稱為北好萊塢”。即便某個地點對情節至關重要,制片方也會毫不猶疑地在別的地方進行拍攝。
4.我們通過限制你們的選擇,來促進票房銷售。”
好萊塢把主打年輕人的爆米花電影”安排在暑期放映,這應該沒什么奇怪的。但如果知道電影公司在其他時間是怎么玩時間游戲的,人們可能會大吃一驚。
行業觀察人士說,如果他們覺得一部電影不可能引起票房轟動,就會選在不景氣的淡季周末上映,這樣就不必和更受關注的影片競爭,需要的宣傳費用也更少。
簡言之,通過精心安排時間表,并最終限制觀眾的選擇,電影公司就能讓可能會賠錢的電影,賣出更多票。
5.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現實往往比小說更離奇,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好萊塢熱衷于講述真實故事。只不過存在一個問題:有時現實會妨礙故事敘述,或破壞影片基調。所以好萊塢會進行改編。不過并非每個人都對這點有意見。
2006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講述了從流浪漢變成金融奇才的克里斯·加德納的故事。加德納說,他理解為什么電影制片方更改了兒子的年齡。
在真實生活中,故事發生在他兒子還在用尿布時,而在電影里他兒子是五歲。原因何在?這是因為,很難在沒有對話的情況下,捕捉那些感人的父子共處時刻,因此孩子就得是在會說話的年齡。
6.所見并不一定是所得。”
如果你曾在看完一部電影后有被騙的感覺,覺得電影沒傳達出預告片承諾的東西,那么我告訴你,不止你一個人有這種感覺。電影觀眾日益感到警覺,認為好萊塢在玩誘導轉向的把戲,其營銷活動制造了影片風格或主題的假象。
至少有一個影迷對此向法院提出了控告:密歇根的一名女性9月份向一家好萊塢發行商提起訴訟,說廣告讓她以為瑞恩·高斯林主演的驚悚片《亡命駕駛》是同駕駛有關的。而事實上,該訴訟指稱,這部電影跟追捕或賽車動作片幾乎沒有什么相關”。
《亡命駕駛》制片人格雷厄姆·金作何反應?他在2011年的一次采訪中說:這叫做營銷,懂不懂?”法院在3月份駁回了訴訟。
7.我們有嚴重的續集綜合征。”
這不是一種真實的疾病,但影評人用續集綜合征”來形容好萊塢近來對在電影片名中采用數字的熱衷。
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十部電影中,有九部都是續集。惟一的例外是《藍精靈》,即便這部片子嚴格來說也是續集,因為這些小巧的藍色生物在電視系列動畫片中,早已成了明星。但如果電影觀眾樂意買票看這些電影系列片,又有什么壞處呢?
電影專家認為這會扼殺獨創性,會導致已過度商業化的電影業進一步商業化。就好像是說,好萊塢從什么東西身上都能榨出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