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10月30日《環球時報》刊發了姚浩的《外包傷害軟件業創新力》一文,里面作者提到如下內容:伴隨金融危機的深入,軟件外包在國內也越來越吃香了,工信部26日就透露將在北京開展試點,發展軟件及服務外包業。有媒體認為,金融危機給印度的外包業帶來沉重打擊,卻給中國的軟件外包業創造了不錯的機會”。真是這樣么?在我看來,軟件外包實在是軟件行業最沒有價值的一碗剩飯:如果把一個軟件項目比喻成一頓大餐,框架是開胃酒,結構是主食,創新設計是果蔬,那么,那些沒什么技術含量的程序代碼豈不是剩飯么?
我認為,軟件業過分強調外包、依賴外包來獲取短期收益,會對發包和接包企業的創新能力都產生內在的損傷,形成企業長遠發展的兩難困境,也削弱了企業發現機會的能力。企業應該做的,是大膽學習和借鑒,而不是用外包來變革效率低下的業務。”
隨后吳東華在《環球時報》中針對姚浩的觀點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外包傷害不了創新力》,他在文章中指出了姚文并沒有從中國真相、研發技術真相、產品售后服務真相和小企業資本運作真相等角度去思考,只是停留在技術專家的角度思考,得到的是錯誤的外包傷害軟件業創新力的結論。如果從本文的四個方面去思考,外包恰恰是軟件業創新力的前提條件。
由于中國軟件業技術落后、國際經驗缺乏、用工成本高、語言制約、企業資本弱規模小,正是這一切決定了既無能力接研發外包單,又無能力接大訂單,因為人手有限不能按時間完成。所以,只好用低層次外包。但是,接低層次外包并不是等于限制創新力。”
小編說話:企業有沒有創新力,我認為與企業有沒有求知欲望,有沒有好奇心有關,如果沒有求知欲望,缺乏好奇心,我們就沒有動力與勇氣去探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經濟科學等方面存在的奧秘,自然我們的創新力就無從說起。所謂的創新,這是我們人類對自然、對社會、對經濟等方面規律的把握與運用的結果,當我們對他們理解與把握得越多的話,我們就越敬畏這些規律,我們就越遵循這些規律,我們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手段與方式也就越豐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強。當我們畏懼對自然、社會、經濟等科學進行探求的時候,即我們就已經失去了發現問題的能力,那么我們也談不上去分析問題,更不用說去解決問題了,這樣在外在表現上就是我們沒有了創新力。我們就想當然的認為是外包使我們沒有了創新力,是代工使我們沒有了創新力,其實這些僅僅是將問題顯現出來,表面上的現象,并不一定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本質要去發現,分析,而不是想當然的給出結論。
眾說紛紜:
觀點一:外包是否傷害軟件競爭力?這個問題沒有很細地想過,但行業的細分,利潤的最大化,成本的壓力、企業的擴展必然會引起軟件外包的存在。這對于有核心技術力量的企業,可以讓他們從事更多的研發工作,而沒有技術力量的企業也可從中學習。一個事情,我想沒有必然的利與弊,關鍵在于做事的人如何從工作中找出自己的價值,發現未來的道路。
觀點二:這是一個標準化和創新是否對立的命題。外包必然要求流程標準化,這就是BPO的本質。本人覺得這和創新力并不矛盾,創新是一個企業內在的基因,并不是規范的公司就缺乏創新的基因。
觀點三:我個人認為不會,反而應該是促進軟件業的創新。外包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企業從多元化經營向專業化、精細化、層級化轉移,這些轉移為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上的縮減,更重要的是它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向高、精、端趨勢發展的可能。在這種趨勢下,對于軟件的功能以及需求只會加大而不會縮小。這樣軟件企業獲得不僅僅是空間,更重要的是市場需求。多元化經營和專業化經營本質并不矛盾,關鍵還是看企業的目標。大而全也好、小而專也罷,只要能很好創造出社會價值,都是合理的。
三堂會審:
秦揚(大連東軟思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創新是一種態度,外包不會自然而然帶來創新力的提升。當然在從事軟件外包的同時,不能忽略自主研發和知識積累,只有不斷地努力,才有可能利用外包的機會不斷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
最近關于外包是否能夠傷害軟件創新力的討論十分熱鬧,恰巧筆者既從事過國內軟件業務,最近幾年也從事過外包業務,所以也不揣淺陋,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希望澄清的是什么是創新力,僅僅與眾不同就是創新呢?是不是只要有了好的Idea就能創新呢?創新是需要基礎的,這不僅使筆者想到了30年前尚未改革開放時,由于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封鎖,使得中國不得不創新”了許多國家標準,當然其中也不乏有真正的發明創造,但絕大多數都處在重新發明車輪”的狀態,并未帶來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相反,中國的制造業是從低級的三來一補”起步,但是由于較早融入了國際產業循環,使得我們的創新真正具備了國際競爭力。相反,由于軟件產業融入國際產業循環較晚,反而沒有培養出國際競爭力,連中文輸入法這樣的產品都是國外公司占據統治地位。
外包行業可以為中國培養大量具有國際水準的人才。西方的產品工程的思維和方法是幾百年來不斷積累的結果,而中國的工業化才幾十年的時間,加上國際社會對中國封鎖,使得中國大量缺乏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人才,而外包行業恰恰提供了這樣一種機會,使得大量中國年輕人有機會投入到國際一流產品的研發工作之中,從而具備不斷進步的潛質。盡管我們目前的位置還是士兵”,但沒有一流的士兵”,就不會有一流的將軍”。
創新是一種態度,外包不會自然而然帶來創新力的提升。不少人認為一旦從事外包,自然就會獲得創新能力的提升,從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路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企業是缺乏核心技術,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一旦面臨匯率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外部條件的變化,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從目前的軟件外包行業來看,也是如此,大部分企業從事的是低端的編碼和測試工作,缺乏技術的積累,一旦條件變化,非常容易被轉移到更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去。因此,在從事軟件外包的同時,不能忽略自主研發和知識積累,只有不斷地努力,才有可能利用外包的機會不斷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外包只是提供了一種進入國際產業循環的機會,如何把握這種機會并演變成創新能力,是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的。
楊紅兵(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電話營銷負責人)如果承包企業永遠躺在外包業務上,只靠中國低廉的人員成本優勢,對企業的發展肯定無益,但如果拿外包當作起步的積累,使團隊積累開發和管理經驗,博取企業未來的壯大,外包是條好的手段。
近幾年,外包這個詞一直很火,外包是什么呢,有一句話概述的好:外包就是分工合作。
從外包方角度說,將核心的、與企業戰略相關的東西留下自己做,其他的內容外包出去,這樣做不僅不會傷害自己的創新力,相反,還可以使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核心競爭力方面,更有益于創新力的提高。
從承包方來說,企業首先應該明晰人家外包出來的業務是什么層次的,價值有多大,承接這類業務對企業的意義體現在哪里,僅僅是起步階段為了生存還是作為主營業務一直做下去;其次,能否從外包業務上學到有價值的東西,支撐企業未來的發展道路。換句話說,能否從簡單外包業務向研發外包、流程再造方面延伸,從低附加值業務向高附加值業務方面突破;最后,能否通過外包,實現鍛煉團隊的目的。軟件外包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就象我們玩拼圖,先將拼圖拆分,再將拼圖組合成一個整體。這個工程的核心是團結合作,使每個點之間能夠無縫對接?;氐轿覀兊闹黝},我認為如果承包企業永遠躺在外包業務上,只靠中國低廉的人員成本優勢,對企業的發展肯定無益,但如果拿外包當作起步的積累,使團隊積累開發和管理經驗,博取企業未來的壯大,外包是條好的手段。另外,不同的業務要用不同的人做。做外包業務的人要配備什么樣的人,也應該有所考慮。一些類似于軟件編程類的工作,不一定要安排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員,有些甚至專科學歷的人就可以干,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人員成本,另一方面還可以將高端人才用到開發等高端業務中。如果要進行總結,我認為對外包不能全部肯定或否定,公司的業務要分層,長期收益和短期收益兼顧、低附加值業務和高附加值的業務兼顧,外包業務和自主研發的業務兼顧,低學歷背景的人和高學歷的人也要按不同的業務進行分配。
楊鵬(華道數據處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軟件外包對于中國的軟件業來說,不是傷害創新力,相反,是在積累創新力。當然,創新力的實現也不可能只有從外包做起逐漸積累這一條路,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差異化”這個概念現在已經深入人心,誰都知道要差異化,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概念,門口攤煎餅的大媽也懂這個道理。但是差異化”的實現卻不是一天早上爬起來,說,好,我要差異化,我不僅要做產品,我還要做別人都不會的具有‘差異化’的產品”這樣就實現了的,路,是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而不是用眼睛看出來的。
一方面從技術上講,中國軟件行業起步于90年代,但歐美國家的軟件產業已經有約50年的歷史,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對軟件生產環節系統的、正規的管理和操作規程,規范化有效地控制軟件開發的流程。這種發展階段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
另一方面,從資金等其它自身資源上講,擺在中國大多數軟件行業面前的,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然后才是生活方式的問題。離開先期足夠的資金積累,再美好的差異化”的想法也只能是海市蜃樓,而外包對于中國軟件行業占絕大多數的中小軟件企業來說,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切入點。無視客觀實際的要求走差異化”之路,頗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所以,我認為,軟件外包對于中國的軟件業來說,不是傷害創新力,相反,是在積累創新力。當然,創新力的實現也不可能只有從外包做起逐漸積累這一條路,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也有人會說,我有風投,不差錢,或者我不喜歡外包這種商業模式,我就是要一開始就差異化,先期將資金完全投入R&D,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謀求商業化,且不說這種模式其實現商業化的成功率和風險如何,但是認為這是唯一可行的模式,將外包全盤否定,這種想法未免有些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