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用戶數量 = 用戶絕對數 X 用戶平均訪問頻次)
騰訊的商業價值 = 用戶數量 X (購買Q幣收入 + 廣告曝光和點擊)- 運營成本
百度的商業價值 = 用戶數量 X 廣告點擊量 - 運營成本
阿里巴巴和淘寶的商業價值 = 客戶數量 X (會員費 + 廣告曝光量) - 運營成本
新浪的商業價值 = 用戶數量 X 廣告曝光量 - 運營成本
攜程的商業價值 = 用戶數量 X 約訂的購買量 X 中介費 - 運營成本
用戶數量是任何商業模式的基礎,其次是客單價,即每個用戶所能帶來的消費量或者廣告收入(具體案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分析:twitter的市值如何被高估2/3》)。在傳統商業模式中,亦是如此,實體商品或服務的客戶數量 X 商品或服務的價格 = 營業收入
因此,對于任何商業模式而言,規模效益是很重要的。諸如軟件業的微軟、搜索引擎的谷歌和IM的騰訊,都是憑借規模效益,獲得了傳統商業模式難以企及的收入規模。規模效益在信息服務領域的典型性,甚于傳統商品和服務領域。但即使在傳統領域,諸如沃爾瑪、戴爾、星巴克為代表的標準化的規模經濟,也是具有強大的規模效益。
規模效益的獲得,有幾個關鍵因素:
標準化和可復制性:顯然,標準化的商品或服務及流程,能夠快速的實現復制,擴大規模。
技術或平臺的壁壘:強大的技術優勢,以及平臺優勢,是建立和鞏固競爭優勢的保障。
成本和渠道的優勢:低成本和規模是相輔相成的,低價格甚至是免費的高品質服務,對用戶而言總是具有很強大的吸引力,諸如谷歌和騰訊QQ等都是免費模式的典型。此外,依托渠道優勢,獲得用戶。諸如hao123當初是借助網吧渠道,而如今網址站則是依托裝機軟件獲得新用戶。
品牌和用戶習慣:新實物要被接受,必須經過用戶教育的過程。因此,積極的建立品牌和培養用戶習慣,是鞏固優勢,獲得規模效益的重要保障。諸如騰訊和谷歌等,技術和平臺固然重要,但已經不再是絕對的優勢,品牌和用戶習慣的養成,才能形成諸如忠實的用戶粉絲。
用戶價值:最后是用戶價值,即單個用戶所能帶來的消費量或廣告價值。我們看到騰訊和盛大網游的用戶能夠帶來虛擬幣的消費;百度的用戶能夠帶來頻繁的廣告點擊;阿里巴巴或淘寶的用戶則能夠帶來直接的交易。和傳統的新浪的廣告曝光模式相比,用戶能夠直接帶來可見的收益的商業模式是最厲害的。
因此,我們再來看如今風頭很盛的SNS模式,包括facebook和twitter等,其商業模式的本質亦離不開上面的公式。用戶數量固然龐大,但如何轉化為用戶的消費或廣告收入,則還是需要摸索。國內,SNS社區人人網(校內網)憑借最大的大學生社區,收入頗豐;而騰訊Qzone社區的虛擬產品收入亦是成功典范。但是,諸如天涯這樣的話題性的社區,過多的廣告容易破壞用戶體驗,因此在廣告收入之外,如何提供對用戶而言有價值的增值服務,無疑是面臨的重要課題。
除開平臺模式外,值得注意的還有軟件模式和服務模式。軟件模式,諸如炒股軟件等,都是可以直接向用戶收費的,例如東方財富網等都是建立在軟件銷售的基礎上建立的網站平臺。目前國內,由于盜版軟件的泛濫針對普通用戶收費的軟件目前還不多,而諸如IBM和金蝶等軟件服務公司,通過軟件的方式為企業提供系統的電子商務的解決方案,諸如adsage這樣的SEM公司,則是基于軟件開發的基礎上,為企業提供系統的SEM的服務。IT技術的優勢,不僅可以直接通過軟件直接售賣,亦可以結合服務售賣,形成規模效應的優勢。
奇虎360和康盛等Discuz等則通過免費軟件服務獲得用戶,并建立品牌知名度,進而通過廣告或增值服務來收益。這也是谷歌不斷推出諸如Gmail等免費軟件,提倡“云計算”概念來吸引用戶的原因,免費是獲得用戶和建立品牌的誘餌,各種廣告和增值服務的收益才是最終的目的。(作者:宋安 songan001@gmail.com QQ: 6767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