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之所以在人們的生活中擁有足夠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便捷等固有的因素之外,創新速度之快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砝碼,因為這樣可以讓大家更加有新鮮感,因此快也成了互聯網的代名詞。在當下的互聯網中新的名詞層出不窮,可能是某個產品、也可能是某種經營模式,總之很多新的東西走進舞臺中央,然后又漸漸退出這個中央,又有新的東西走進來,周而復始,只是在互聯網中這種更替似乎更加快一些。
也同樣是以為互聯網具有的那些先天性的優點,讓無數人通過互聯網挖掘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于是很多來開始把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互聯網當中。通過這么多年的實踐,我們也可以發現互聯網確實成就了很多人,讓他們從草根變成社和的上流階層。也是因為如此才吸引了無數草根投身其中,來追逐自己成功的夢想。然而往往現實遠不如想象得那么美好,在現實當中除了少數從互聯網中獲得自己所期望的結果,更多的是不如意甚至在苦苦掙扎。
造成很多人并不成功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但整體的這個結果也許就是自然的生存法則所決定的。在很多時候我們這些草根往往把自己的不成功歸結于一些客觀的因素,比如說我們草根沒資金、沒人脈、沒技術等等;然而凡事的內因同樣重要,但卻很少人會往這方面想。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這些草根做互聯網的時候付出的努力不少,從這個過程中掌握的知識也不少,做的工作同樣不少;但惟獨獲取的成功卻很有限。
草根們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往往做事的時候總想著非常高大上的手段,總是學那些做得非常成功的模式去完成自己的事情。結果發現自己模仿去做沒發現自己做錯了什么,但結果卻與人家的相差甚遠。我們總是在不停收集互聯網的最新動態,總是想辦法理清一些新的產品或者模式的來龍去脈,這一點當然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在互聯網當中就是要不斷的看清形勢的發展;但最要命的就是當我們聽說互聯網當中哪個模式開始火起來的時候就馬上效仿。結果也許一個月換一次思維或者換一次模式,結果不知不覺發現做了很多年卻一事無成。
因此,我認為草根需要了解互聯網新模式,但并不是要全部去做。我們可以了解互聯網的新模式或者新產品,從中挖掘對我們自己而言有價值的東西,然后去運用到我們自己的實踐當中,這樣也許有一天我們自己的模式是別人效仿的對象,這時候就意味著自己的成功。其實我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這樣的道理,我也借此來引用幾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一下。
一、有人說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獨立商城還不如開一個網店。也許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倒退的思維,因為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很少有傳統的生產企業會折騰出一個獨立的商城來銷售自己的產品;而隨著互聯網的進步很多中小企業開始利用互聯網搭建自己的線上平臺,這樣的言論自然就是讓互聯網倒退。而事實上這樣的言論并不是說企業獨立的商城不值得去做,而是說在國內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根本沒去做好。很多企業的老板看到一些成功的同行獨立商城成功的案例,而自己往往在線下這個圈子里有不錯的表現。于是就認為只要自己做了這件事情就一定能做好,結果一段時間后發現并不是那么美妙,于是就到處求經,而求來的都是一些非常浮于表面的所謂的新模式,然后把精力全部放在這些不太現實的工作上面,而應該去專注做的事情卻沒有去做。獨立的線上銷售模式可以說是幾年前就開始興起的模式,但試過的企業很多都會有一個感受,不都是那么美好。
二、微信真的是通用的營銷法寶?QQ營銷就一定是糟粕么?相信很多人現在都非常成醉于微信之中,市面上打著各種旗號的所有專業微信營銷大師也是一大把一大把的,毫無疑問現在的微信也成為了一種非常時髦的的營銷方式,我們不說這些搞微信營銷的有多少水分,但事實上他們成就了一個產業。甚至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聽到誰還在用之前就有的方式去搞營銷的時候會冷笑一聲,什么年代了還在用著玩意。但我不得不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我一個親戚從事的是廢舊金屬回收,他們的那個圈子里的人都是一些不懂電腦更別說懂互聯網的人了,在他們的印象中互聯網就是用來聊QQ和看新聞看電視玩游戲的,于是如果你跟他們說微信營銷,無疑使對牛彈琴;但你在QQ上面跟他們說我這有一筆生意他們會馬上充滿能量。能說這種方式就不叫營銷,非得用在現在最流行的工具上溝通才算么?其實營銷的本質不在于工具,而是在于內容的本身,因此并不是說微信這樣的新模式是萬能的。我們也許需要了解甚至熟練掌握這種技巧,但不一定去在每一個項目中都去用它。就如一個程序員學會了很多算法,不一定在一個模塊中統統用到,那樣反而造成各種問題。
三、連概念都不懂的東西我們能做好么?當下種種名詞接踵而來,我們很多草根就只顧著追隨它們,卻從來都不去思考自己那么做意味著什么。比如O2O、大數據這些概念,很多人意味讓別人幫自己注冊一個公眾微信號發幾個群發信息推廣下產品就是自己的做O2O,以為聽著那些營銷公司把互聯網數據統計機構發布的報告隨便修改幾下發個文檔給自己就以為自己掌握大量數據,并可以利用大數據來挖掘東西了,而實際上你挖掘的東西呢?啥都沒有!還有比如一些互聯網的技術,什么移動互聯網、響應式設計等等,比如我一個針對站長類的網站目錄導航網站,我就非得做個手機APP么?因為來訪的用戶都是用電腦訪問的,而且誰愿意去安裝一個不太常用的APP呢,那樣的話用戶的設備容量早就爆滿了。
以上幾個案例只是我們在互聯網實踐過程中一個典型的,實際上在無數的情況下我們都一路追隨這一些新潮的東西,回過頭來卻發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什么東西都沒有獲得,甚至錯過自己轉變的絕佳機會,而好了那群標榜這些概念的人。在互聯網當中不斷有新事物產生固然是好事,然不一定我們每一個個體或者團體都需要全部去為這些東西去努力,最好我們自己的更加重要,當然如果能把這些東西融入到自己的模式中又會是一種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