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短短一周之內,竟連續密集推出三大商業化舉措:取消微信支付保證金(13日)、推出微信刷卡功能(14日)、發布微信企業號(19日)。
雖然微信雄心勃勃地大舉進軍電商,但現實依舊很骨感。微信的強大體現在媒體性——價值輸出和客戶維系,劣勢則在于商業化程度不足,交易成功率極低。如果聯想一下已被玩壞的朋友圈營銷,不難發現,未來社交巨頭微信的電商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
轉型中的微信電商生態
眾所周知,微信生態大致由三大部分構成:公眾號、朋友圈和微信群。
從電商聚粉的角度來看,目前微信生態的互動性和活躍度分別為: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尤其是微信群放開至500人之后,群的活躍度陡然提升,力壓朋友圈。而在不久前,朋友圈還號稱為微信電商的重鎮之一。
朋友圈更多地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在朋友圈真正熱銷的卻以假冒偽劣產品居多。朋友圈營銷的本質就在于不厭其煩的拉人頭和流氓式的重復營銷。正因為如此,如今朋友圈已在整個微信電商生態的地位大幅下降。最近,微信頻繁的商業化舉措覆蓋微信群和公眾號,毫無涉及朋友圈。
但微信電商的大生態環境也不容樂觀。如果以pc電商時代的交易法則來看(銷售額=流量(訪客數)×轉化率×客單價),你會發現微信電商幾乎無法落地:
首先,沒有足夠的粉絲和流量,訪客到達率不足;
其次,在有限的粉絲和流量的驅動下,導致訂單很少且支付成功率低。
再次,相對于淘寶,客單價極低。
鑒于以上現狀,微信電商的經營模式、期望值以及定位,必須擁有新的思維。微信電商是一個長期深耕、建立信任、高度黏性和加強用戶體驗的用戶平臺,而非快速采銷、快速出量的商家平臺。微信使得商家能夠不太依賴于大平臺競爭的游戲規則,這也是微信區別于淘寶和京東的主要優勢和區別之一。
此外,微信一個廣受詬病之處就是商品發現機制不完善,sku的管理和呈現不易。但這也可能是微信的優勢之一:由于商品發現機制不成熟,微信有點類似于實體商業品牌店。因此,微信電商須首先完成品牌和產品層面的信任溝通,而不是比價和拼流量。
以上就是轉型中的微信電商生態現狀,謝謝閱讀,希望能幫到大家,請繼續關注腳本之家,我們會努力分享更多優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