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的暑期一過,淘票票應該就是行業第一了”,一位宣發行業的“深喉”對筆者感慨這個行業變革于倏忽之間。一度占據六成份額的貓眼和一度融資四五十億的微影被打的要談合并了。這種勢頭從春節檔便已發端,2017年春節檔:貓眼電影以33%仍連結第一,淘票票逐漸接近30%,微票兒小幅下滑至16%。眾所周知,電影行業的四大檔期是各家決戰的關鍵時期,行業變盤在此一舉。

貓眼、娛票兒、淘票票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不過近日有媒體爆料稱,貓眼和娛票兒有可能合并,雖然微影時代CEO林寧立即否認了這一消息,還調侃貓眼是“自作多情”,但筆者認為這種否認更像是合并前的一種高調示威,在談判中占領輿論高地的行為。
面對淘票票的強勢崛起,貓眼和微影再不情愿,也要在一起進行最后的抗爭。
貓眼電影前身是早在2012年就成立的美團電影,是最早祭出“互聯網票補”這一打法,一度占據在線售票行業70%以上的市場分額。2015年,BAT接踵而至,貓眼在流量、資金方面很難與其他三家抗衡,市場份額逐漸被搶占。
2016年5月貓眼電影從美團分拆,被光線并購,光線控股和光線傳媒一同持有貓眼57.4%的股權,然而這筆交易并沒能讓貓眼市場份額下滑的趨勢停止。
具體來說,作為票務平臺,貓眼不但未能與光線這一內容、發行都不錯的影業新貴形成1+1>2的效果,正相反,站隊光線讓其它電影制作與發行公司對貓眼有所忌憚:光線密集有本身主投主控的片子上映,貓眼不成制止會有資源傾斜,難以飾演一個獨立的在線票務平臺及社區的角色,這直接導致貓眼拿不到與非光線主導影片的主要票補,喪失了在線票務平臺最重要的價格優勢。
近日有傳聞稱,貓眼創始人徐梧離職創業,背后是團隊對貓眼能否獨立上市的擔憂。花了這么大力氣又難保第一,上市作價不能保障的話,王長田需要盡快拉攏一個合作伙伴,來安靖本身的地位,糯米收縮后,微影成為了貓眼對抗淘票票的唯一盟友。
但實際上,微影的日子也欠好過。作為創業公司,實在扛不住“票補”的流血競爭,微影近兩年一直在嘗試泛娛樂戰略,跳出在線票務的單一模式,在發行和投資領域尋求新的故事。
在電影發行上,微影時代采取了激進的保底發行模式,但2016年的《致青春2》、《盜墓條記》、《鐵道飛虎》,票房均未達到預期。參與投資的派拉蒙大制作影片《攻殼機動隊》和《變形金剛5》也在2017年遭遇票房撲街,微影損失慘重。可以說,微影融到的錢除了燒到了票補上,幾乎都在發行上交了學費,這直接影響了原有股東的信心。
更有股東質疑微影時代吊兒郎當: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在燒掉了50多億并沒有取得相匹配的成績,并且竟然投入10億做微影本錢,兩年投資了40多家公司。投資人的惱火可想而知。

同時,微影的入口優勢也岌岌可危,按照某媒體獲得的騰訊與微影內部合作協議即將到期。
大眾點評也獲得了微信錢包的入口,獨家入口的概念就不存在了。
眼看就要被騰訊棄子,再不去尋求其他的伙伴,微影時代很可能會越來越慘。因此,貓眼微影再不情愿也要在一起。而這場你不清我不肯的利益婚姻背后,是淘票票的強勢崛起。
在本年上海電影節的高峰論壇上,阿里大文娛版塊負責人,也是阿里影業新任CEO俞永福提出阿里影業的新戰略:未來將減少主投主控的內容投入,聚焦用戶觸達、商業化和內容產業化三大“新基礎設施”。
作為用戶觸達主渠道的淘票票重要性再次被凸顯,俞永福甚至明確指出,“阿里影業賬上的儲備資金還有百億元的規模,因此對淘票票的投入會堅決做下去,不會設定上限。”
此前,,阿里影業曾多次體現要持續加大對淘票票的戰略性投入,淘票票本年上半年表示出更強、更堅決的進攻態勢,按照Questmobile的數據,淘票票App的日活躍度已經實現對貓眼電影App的超越,成為業內最活躍的電影票購票App。
除了資金投入,阿里還給了淘票票很多支持,包孕技術、人才以及非常重要的入口矩陣。基于阿里巴巴大文娛的生態優勢,淘票票先后接入了高德地圖、優酷視頻、UC頭條等移動端App,進一步豐富用戶場景,打造一個覆蓋支付、社交、資訊、視頻、地圖等應用場景的全方位購票平臺。
在線票務平臺打到現在,在面向用戶的售票端,仍然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以應對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并且電影票的購買不夠高頻,不足以形成app粘性,因此票務平臺必需依靠強勢入口矩陣,不然必死無疑。因此在線票務平臺獨立發展一定巨虧,需要依靠生態轉型其他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