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風潮正席卷整個社會,相關產業成果落地也如火如荼,并成為鞭策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包孕農業在內一些傳統產業,也積極借助“互聯網思維”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近年來,海南、廣西、四川、山西、陜西、河北等地,紛紛推出一系列政
策力推“互聯網+農產品”模式,將以電商為依托的地標特色農產品開爆發為鞭策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而以百誠源為代表的農業電商企業,則積極飾演產業平臺搭建者角色,成為探索農業電商發展的先行者。

農業電商規模化發展,縣域經濟迎新契機
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村縣級行政區劃約2900個,縣域人口約9.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經濟GDP約占全國的56%,社會消費總額占全國的50%。專家指出,縣域經濟是鞭策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農村縣域經濟也迎來了“互聯網+農業”的黃金時期。
2016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要求“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創業、不變就業、改善民生辦事的重要平臺,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大力發展農業電商無疑是一個重要突破口,而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實踐也初現規模化成效。
以海南為例,2014年至2016年,海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年均增速達40%,2016年銷售額118億元,電子商務已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及脫貧攻堅的新引擎。被稱為“西北電商第一縣”的陜西咸陽武功縣,其電子商務日交易額超400萬元,年交易額更是逾10億元。與此同時,隨著各地農業電商試點的廣泛開展,“遂昌模式”、“沙集模式”等也已成為行業標桿。
“除了規模不停擴大之外,這一領域正從相對簡單的農產品線上售賣,轉型為農業產業鏈互聯網化。”作為國內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的農業垂直電商企業之一,百誠源相關負責人指出,未來更趨向于將縣域內的有關農產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整合起來,實現產業鏈的電商化。

特色農產品電商,成縣域經濟發展突破點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電商有其生態特點,目前模式基本都是縣域電商為主,因此打造特色農產品就尤為重要。對此,百誠源相關負責人強調,基于農村的特殊經濟環境,只有發揮地域優勢,充分整合本地資源,因地制宜嫁接互聯網,才能發展好縣域電商,進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良性發展。
目前各地探索農業電商的實際效果也證明了這一點。例如河北平泉依托本地食用菌、蔬菜、山杏種植等主導產業,先后搭建了中華蘑菇網、中華活性炭網等全國性單體運營平臺;陜西周至作為“中國獼猴桃之鄉”,正計劃打造投資達33億元的以獼猴桃產業為核心的特色小鎮;此外還有河北清河的羊絨制品、山東博興的草柳編和老粗布產品、甘肅成縣核桃、浙江海寧皮草等,無不以地域特色產品實現了縣域電商的突破發展。
“也正是基于此,百誠源聚焦于打造國內領先的農業地標產品直供電商平臺,只做正宗原產地產品。”上述百誠源相關負責人還指出,以特色產品為突破口,持續對地標特色產品的開發挖掘、品牌塑造與推廣營銷,不但可以帶旺本地農產品銷售,更促進了本地農業、旅游業、物流業及商貿業的有效融合,為農村社會的發展注入新動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的“新引擎”。

農業電商路徑探索,關鍵在于模式創新
然而農業電商的探索實踐也并非一帆風順,目前也存在一些行業問題。如前所述,農業電商未來更趨向于整個產業鏈的電商化,這對整個產業生態和相關主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核心的電商辦事平臺更是如此。
在2016年10月由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浙江省商務廳、浙江省麗水市政府聯合主辦的舉辦的首屆中國農村電子商務主題會議上,百誠源CEO杜非就指出,農產品上行難、農產品同質化、消費者體驗不足、農業電商人才培訓欠缺等,均是目前農業電商領域存在的遍及問題,其根本仍是農業電商模式問題。
據了解,正是為解決這些行業“痛點”,作為電商后期之秀的百誠源,一開始就站在了行業的最高起點,通過一系列辦法打造“眼界”更開闊的農業電商“生態”。首先,通過聚合國內特色產品產地資源,強強聯合,實現對龍頭主體的把控,建立上游產地直供優勢;其次,聯合一體做產品上行,,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對接上下游通路,輔助產品推廣與宣傳,著力甄選優質產品;第三,通過技術溯源等眾多安適保障,與合作伙伴實現信息互通,做聯合品牌孵化,實現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