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王者榮耀》的爆紅之下,電競與教育的命題又被擺在了臺面上。
王者榮耀有多火?不夸張的說,這款游戲已經成為一種社交貨幣,流通在年輕人之間,其日活數字之高,足以讓大多數體育項目感到汗顏。
2017年7月8日,王者榮耀最高級別競技賽事王者榮耀職業聯賽(KPL)春季賽季后賽總決賽在上海東方體育中心進行。這座曾經承辦過國際泳聯世錦賽的“體育圣地”也成為了電競賽事的角逐場地。
最終,QGHAPPY俱樂部以4-0的比分碾壓AG超玩會捧杯。而除了現在收看直播的上千萬名“召喚師”外,現場上萬張不雅觀賽席位的門票也在短短幾小時被搶購一空。

不過,在這超大規模的賽事背后,隨之而來的卻是纏身的負面新聞。官方媒體率先“三問”王者榮耀,帶來了一連串的口誅筆伐。
雖然電競尤其是王者榮耀的各項指標都在蓬勃向上,但輿論卻并不認可它。如果必然要選一個曾經遭受如此非議的傳統體育項目,昔日中國足球或許能對一些遭遇感同身受。
那么問題來了,王者榮耀為何如此不受待見?這其中,家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一些個例的引導下,第一波輿論將王者榮耀批判的一無是處。
與其痛罵王者榮耀,不如回頭看看二三十年前的本身。如今的家長是活躍在社會中的70、80、90,,他們中的不少人或許會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喜歡羅納爾多等球星,從而愛上了足球,每天放學后都會約上同學去踢球,但很多人卻被父母追到球場上揪著耳朵拉回家,告知“踢球純屬吊兒郎當”,于是足球也成了玩物喪志的同義詞。
三十年后的今天,王者榮耀也遭到了同樣的待遇。
但相較于足球,電競項目的自己——電子游戲有著更強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自己容易上癮,且參與時間會更長。同時,基于移動化的王者榮耀,從事起來更加容易,只要有手機即可開展,跟網吧玩游戲和踢球比,家長的監管難度陡增。
而第二波輿論則冷靜了下來,大家的不雅觀點是:監管自己的責任,其實應該歸咎于家長,而非項目自己。
雖然在壓力下,游戲廠商相繼推出多重針對未成年人的限制掩護辦法,例如12歲以下每天游戲時間不得超過一小時,21點之后不得在線;綁定硬件設備實現一鍵禁玩;強化實名認證體系等等,但輿論對于王者榮耀的口誅筆伐卻并未就此停止。陪同著騰訊市值蒸發千億,只要這款游戲還會如此火爆,這樣的討論還會繼續。

在這里,圈哥還是想回到中國體育人才的話題上。
如今,中國足球人才短缺,甚至中國體育人才短缺,家長們的短視都難逃其咎。
在去年的“中美大學體育教育峰會”上,姚明就曾體現,“中國體育想要提高,需要全社會對體育不雅觀念的轉換——我本身也是家長,看到孩子去運動去玩了成績下降心里也會一緊,這個存在千千萬萬的家庭里,不雅觀念的轉換是漫長的過程。”

當你譴責國足水平低的時候,你是否反省過本身?你愿意讓本身的孩子參與到體育和足球傍邊去嗎?而當國足水平需要提高時,再去興建足校,培養后備力量,這又會是一個漫長且耗費成本的過程。
如果我們相信電競會是未來的體育標的目的,那么當我們的電競已經取得了比足球更高的起點時,與其去各種阻塞,不如去進行積極的引導。
王者榮耀作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如果完全不讓孩子接觸,其實并不是最正確的選擇,那樣的話孩子可能會因為離群索居、無法融入學校而產生心理問題。
對于普通的、未能展現足夠天賦的孩子,正確的引導,加上合理的游戲時間,將會讓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
而對于天賦極高的孩子,其實可以試試看,他的天賦是否足夠進入職業賽事,終究,在這背后是一個冉冉升起的巨大產業,如果的確有這方面的天賦,為何不去投身一試呢?電競戰隊在國際大賽上奪冠的新聞已經登上了《新聞聯盟》,冠軍動輒百萬的獎金也足以讓年輕人負擔本身的生活,更何況,這背后是一整個日趨成熟的電競行業。
作為一個冉冉上升的行業,電子競技正在得到著越來越多的認可,隨著教育部增設這個專業,許多高校都開設了電競專業,因此,如今電子競技如同足球一樣,在國內已經成為了一項廣為認可的產業,為其“正業化”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