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圈三天可見”正在成為微信好友關系的一塊試金石,也引發了好友之間無窮無盡的猜疑鏈,甚至是信任危機。
三日可見、指定可見、指定不成見、屏蔽不成見——在駕馭中國人情社會復雜幽微的關系學方面,微信可謂爐火純青,然而功能日趨復雜令用戶心智成本大增,卻依然難以令所有人滿意。
人際關系這么復雜,人心這么微妙多邊,豈是分組、指定可見范圍能一舉而竟全功的?
“伴侶圈三天可見”之所以引發了好友之間的彼此猜疑,一方面是因為雙方對關系性質的認定紛歧致,另一方面,則是差別人自我袒露的標準差異。
微信通過隱私權限、可見范圍的設置來“最大化容納”這些差異,卻也在不停制造看不見的裂痕,醞釀隨時可能發作的信任危機。“伴侶圈三天可見風波”只是這些危機的集中發作罷了。
這不是微信的產品能力的問題,而是所有的一次性關系都轉為永久的關注關系,所有的社交足跡都歷歷可證之后所帶來了社交關系辦理危機,以至于有些人要用很不友好的群發的方式測試那些拉黑你的人(不要讓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間)。
人們會漸漸會忘記微信時代之前的人際關系,而木心的《從前慢》則更像是史前時代的事了。那時候,陌生人只是就此別過,參商永隔,不會帶著一條向前向后延伸的社交尾巴(生活軌跡)。那時候,陌生人進階成為熟人,相知、相熟只能聽憑命運的偶然震顫。
今天,加了微信不但不再可能“失聯”,并且從此成為數字世界雞犬相聞的鄰居,每一條動態都有可能成為關系進階的契機。人們的社交視野因此大為擴展,找到同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是人們的社交關系突破物理限制而帶來的自由的拓展。
但同時也意味著社交負擔的與日劇增,微信關系鏈的不能承受之重。
今天,很多只有一面之緣的人的live stream都會涌現在你的伴侶圈中。就像你把每一個興趣光譜都收入公號訂閱列表中,你的訂閱列表仿佛一塊色彩越分越幽微的色板,映襯出你內心一個個旁逸斜出的興趣,年深日久竟成縱橫錯亂不成收拾的雜草園。你偶然的興起,伴侶的安利,持續一兩天的激情,全都沉淀為沉重的關注關系。
更何況,人的關系鏈一直處于拓展之中,人對本身的認知也在不停演進,靜止的隱私設置如何應對這樣的持續變動?新加的陌生人,在無法預計與他/她的關系走向之前,應該把他/她加入哪個分組?隨著你們關系的升溫、降溫,伴侶圈權限是不是應該表現出這種親疏遠近之變?
人是在不停成長的,今日之我視昨日之我有時會不忍直視,你不肯承認那就是今日之你的前身,你的軟肋只愿意袒露給阿誰不會嫌棄的人,然而你又不肯意放棄在伴侶圈中拋出“漂流瓶”的想法,或許新加的小哥哥/小姐姐會因為你的伴侶圈狀態對本身產生興趣?
雖然明知道伴侶圈動態會成為你社交形象的一面鏡子,然而我們不成能像維護Linkedin動態一樣不時繃緊這根弦,在夜半時分我們又像把它作為本身的情緒出口。這是你的后花園,同時也是別人窺視你的一扇窗,它是你的園地,卻又不是你的。除非你心甘情愿把伴侶圈當作“工作圈”來用,不然這種矛盾會一直繚繞不散。
扎克伯格有一個天真的社交圖譜抱負,據 《Facebook效應》的作者David Kirkpatrick透露,在2009年對扎克伯格的一次采訪中,他三次強調在Facebook上“You have one identity”。
在Facebook成立之初曾有人建議扎克伯格將work profile和fun social profile分開顯示,對此他體現強烈反對,“你在伴侶、同事或其他人面前維持差別形象的日子很快就將結束。” 然而,Facebook很快就遇到了“語境崩塌”的問題(詳見鈦媒體文章《“改變世界,而后被世界拋棄”,這個魔咒繼續送給Twitter》),只能通過Facebook messanger和instagram來挽救日漸低迷的活躍度。
以至于科幻電影中那樣的數字化未來都蒙上了一層暗影:人們的狀態都會自動數字化么?人們真的愿意在互聯網上完完全全袒露自我么?伴侶圈和Facebook homepage這樣集中展現的自我,正在被越來越碎片化的自我所取代。
陌陌去年開始轉向的視頻社交戰略會是伴侶圈的解藥么?從“污名化”的約炮平臺轉向當娛樂平臺,人們或許就可以放下社交包袱,當不再以月拋為目的,,不再患得患失約到的成功率,不再從奢求從線上關系轉移到線下,或許就可以輕裝上陣,以真面目示人。
而親密的閨蜜、死黨關系已無法從微信群的噪聲叢林里抽身出來,所以轉向了見面開黑。
《王者榮耀》的風靡,正是源于微信在熟人社交方面的疲乏無力,當伴侶圈已經淪為了“工作圈”、“事業圈”、“營銷圈”,那里的互動已經不足以成為親密關系間的粘合劑,而一些親密關系的互動也在轉移到微博上。(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張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