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日本百年老店神戶制鋼公開承認造假,日本制造走下神壇的消息不絕于耳。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制造的全球影響力不停提升。
10 月 16 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首批美國波士頓橙線地鐵車下線,預計將在 12 月份運抵美國,成為首次登陸美國市場的國產軌道交通裝備。屆時,美國民眾將體驗“中國速度”。
比擬于“中國制造”的產品直接出口外,這兩年“中國制造”對海外企業的改造賦能愈加明顯。其中,代表中國制造高端水平的富士康,對走下神壇的日本知名品牌夏普的注資賦能算是一例。
此前,從“液晶之父”到巨虧、拋售,百年夏普一度成為日本制造業衰落的典型。但是,從 2012 年 3 月,鴻海與夏普達成出資協議后,改造夏普的曙光逐漸出現,自 2016 年 8 月富士康注資夏普之后,夏普當年第四季度財報便由虧轉盈,本年更是發力,重新回歸到全球家電高端品牌和市場地位的序列。
數據顯示,僅 618 電商節夏普一家占據整體市場銷售額36.9%。而在 8 月底,夏普在中國上海、中國臺灣、日本東京、德國柏林等全球四地,同步發布全球首款消費級8K電視。
從迅速的扭虧為盈,到科技的進一步創新,是中國制造影響并改造世界知名品牌的一次成功案例。那么,夏普被富士康注資賦能后發生了什么?富士康賦能夏普為中國制造更深層次地出海提供了哪些可借鑒的經驗?
改造夏普
百年夏普有一部輝煌的企業史。自夏普創立以來,開展的業務從收音機、太陽能電池、再到液晶顯示器,夏普相繼推出了多個“日本首次”、“世界首次”的產品。
但近些年來,夏普卻比年虧損。 2014 年,夏普虧損 2000 億日元以上,高額的虧損以及負債,,使其不得分歧錯誤外拋售。最終于 2016 年 8 月 12 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向夏普出資 3888 億日元(約合 38 億美元)獲得其66%股權,成功注資夏普品牌。
與諸多日本電器制造商一樣,夏普的衰落有著多重的原因:緩慢的日本公司文化、市場反應較慢、其主要產品液晶面板和電視供過于求……這些因素越來越突出的時候,單調的夏普變得不受歡迎了。
富士康的進入,恰好可以在供應鏈和生產成本上彌合部分劣勢,而且在人事、運營、供應鏈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策略。根據富士康的規劃,夏普資源集中在商品企劃、開發與銷售;而采購、生產制造交由鴻海負責,運用富士康的資源,增加產能。
富士康在采購上的規模優勢、制造上的能量是巨大的。以液晶電視為例,夏普 2017 年的部分產品由鴻海代工生產,在此之前,夏普在上海設立了制造廠,去年底,富士康投資 610 億在廣州建廠,打造10. 5 代線的8K生態產業基地,而如今,富士康全球產線都將成為夏普生產的資源,這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夏普的生產成本。
降低成本,高貴不貴,以更親民的價格和營銷方式,不停提升夏普市場占有率,是富士康注資夏普之后的貫穿策略,與此同時,富士康憑借對幾十年中國消費者市場的深度理解,幫手夏普重新打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以一系列營銷辦法,不停擴大著夏普的音量。
除了深度參與雙11、 618 等電商節外,夏普還積極運用現代化和多重的營銷手段,植入大量綜藝節目,讓消費者感知到夏普的存在。
從液晶之父到8K之父的新夏普
富士康作為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商,是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的代工廠,具備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擁有全球領先的產業鏈協調優勢,同時在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對辦理效率的深度琢磨、深層次的產品開發技術上具有很大優勢,而夏普則在液晶顯示、凈離子群等諸多技術領域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在消費者心中擁有長久的品牌地位。
富士康正是看中了兩者的互補空間, 不停加碼對夏普的改造和賦能,不持續投入進行對新技術的研發,加速技術研發商品化、市場化,投入更多的市場營運的預算,讓夏普的市場占有率不停擴大,品質不停提升。
而在富士康賦能下,夏普也從本來依賴液晶電視的單一增長,即將轉變為以8K技術、IoT/IT機器和云辦事為紐帶,聯結智能家庭、智慧辦公、智能工廠、智慧城市的生態系統的多元增長。
事實也是根據規劃進行。在解決夏普保留問題并幫手夏普重歸電視一線高端陣營后,富士康投入大量科技創新精力,發布了全球首款8K電視。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裁陳振國曾體現,從8K片源拍攝、內容編纂、存儲、傳輸,直至終端8K內容播放,夏普建構的絕不啻一臺電視,而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為了印證富士康建構8K產業鏈平臺的決心,夏普同時頒布頒發富士康鷺湖全球未來顯示技術及創新應用研發中心正式啟動建設,該項目已列為深圳市 2017 年度重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