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4 月開始,“突然”獲得 80 多個國表里一線美妝品牌如巴黎歐萊雅、嬌蘭、蘭蔻、雅詩蘭黛、資生堂等達成官方合作,超 300 個SKU入駐;同時,諸如意大利奢侈品牌寶格麗也嘗試將自家的珠寶與之合作推廣。
作為一款 2015 年推出的App,美圖旗下的美妝相機在短短半年時間里,突然獲得巨大商業成功,僅僅因為其在 4 月的版本更新中,加入了一個名為AR(增強現實技術)試妝的功能。
這只是在當下AR試妝大潮中的一個例證,電商平臺如京東、淘寶,美妝品牌如屈臣氏、雅詩蘭黛、絲芙蘭等,均在線上App或線下門店中,推出了類似的自有AR試妝產品。

魔鏡魔鏡告訴我,AR為什么這么火?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截止 2016 年年底,美妝相機累計用戶超過1. 2 億,月活躍用戶數超 2000 萬,其中87%以上為女性用戶(以 80 后、 90 后為主)。
從活躍用戶狀態上看,美妝相機自己只能算是中等層次的移動應用,但它之所以被美妝品牌所關注的關鍵,則恰恰是它的垂直性,一個高度聚合的美妝用戶流量池。
AR試妝功能,準確來說只是美妝品牌用來撬開整個流量池的一個撬棒。
但從技術層面上看,美妝相機以及其他一眾AR試妝產品的“戰斗力”則頗為薄弱。此類試妝功能,目前只為口紅、眼影、腮紅等彩妝而設,因此消費者的體驗只能限制于色彩在皮膚上整體效果的呈現,而無法感受到持久度、產品質地、肌膚使用感等真實的效果。別的AR技術也不能幫手消費者完成對日常護膚品的使用和挑選。
換言之,和在一些視頻或照片類App上的各種搞笑掛件并無太大不同。而恰恰就是這樣一個玩具一樣的功能,卻實實在在成為了當下的一股營銷風暴。
一方面,其源自當下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配景下,口紅效應所帶來的美妝需求激增的市場環境,以及美妝電商的市場份額擴大。早前歐萊雅集團在其 2016 年年度陳訴分析稱, 2016 年全球化妝品市場規模為 1862 億歐元,同比增長4%;從增速來看, 2007 年增幅5%,為過去十年最高, 2009 年增幅1%,為過去十年最低。同時,近年來全球化妝品線上銷售額加速增長, 2016 年同比增長20.7%,遠遠超過整體化妝品4%的增速,截至 2016 年底電商業務占全球化妝品市場份額的11%。
但更重要的是,AR試妝表示出的高轉換率,讓所有的美妝品牌都坐不住了。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數據來自獨立研究公司Intage的一份調查:在日本,使用AR彩妝App用戶的購物轉化率是不使用App用戶的1. 6 倍,前者的花費是后者的2. 7 倍。App中的AR試用功能使得美妝的銷售額提升了2- 6 倍。醫療數字技術供應商ModiFace曾搜集了 75 個的美容零售商和品牌的數據,結果表白,引入了AR技術后,品牌和零售商的線下銷售額平均增長率為84%,互動時長增長了117%。
一個關于營銷的答案呼之欲出,,即AR試妝,其實就是擺在化妝品前的“哈哈鏡”。

黑科技營銷?你還記得大世界的哈哈鏡嗎
哈哈鏡在中國一直被定義為一種游樂場及商場常見的玩樂設施。第一個成功運用哈哈鏡來進行營銷的案例,其實就是 1917 年建立、早年大上海最知名的大上海。
就在 2016 年 1 月,當媒體開始報道閉門謝客 13 年的“大世界游樂中心”將于建成 100 周年之際正式復業時,標題都是這么寫的《上海大世界明年重新開業 還記得當年的哈哈鏡嗎?》
這是什么?這就是品牌成功引流了,或者我們叫它做影響力了。人們想到大世界,首先頭腦中喚醒的記憶不是里面各種八怪七喇的玩意、也不是各種精湛絕倫的演出,而是“大世界里的十二面哈哈鏡”。彼時,恰恰是憑借著這一創意,大世界的江湖地位一舉超過了與之有恩怨的“新世界游樂場”。
同時,哈哈鏡在中國的定名,也是從這里起步。十二面大鏡子能使人變長、變矮、變胖、變瘦等,千姿百態,引人捧腹大笑,故謂之“哈哈鏡”。
哈哈鏡在此也就成為了一種“印記”,并且特別有針對性的集中于特定類另外人群中。類似于提到豐田,腦子里自動彈出“車到山前必有路”這句諺語。當然,在碰到這句諺語時,除了給出“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正解外,還會額外蹦出一個“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曲解,順便會心一笑。
這句 1982 年出現在中國的豐田廣告語,在此后的二十年內流行,其實也就在整整一代人身上留下了記憶,包孕在這句經典廣告語營銷下長大的 80 后們,這就是品牌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