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卡: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4張5G商用牌照。這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以上四家企業從此擁有開展5G業務的“合法資格”。
中國廣電副總經理曾慶軍今日表示,在獲得5G商用牌照后,全國廣電將建立匯集廣播電視現代通信和物聯網服務的現代傳播網絡,為用戶提供智慧廣電、智慧城市等服務。而三大運營商在5G領域則涉足手機、物聯網、汽車多個行業。
物聯卡了解到,在汽車行業,中國移動的合作對象包括廣汽、上汽、長安、東風、長城等多家主機廠。2017年11月,中國移動與廣汽、中國華電共同開展5G車載通信預研、基礎通信服務;一年后的2018年11月,中國移動又牽手上汽,共同打造首款量產5G互聯網汽車;2019年初,中國移動與長安汽車、華為、中移物聯網合作,共同開發LTE-V、5G車聯網等技術。
與此同時,其地方分公司也積極與本地主機廠“聯姻”:2018年9月,湖北移動與東風汽車合作,共同建立5G車聯網聯合創新實驗室和5G智能網聯試車場;2019年初,河北移動與長城汽車一同探討并推進5G在汽車制造、智慧交通等領域的應用。
除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也是長城汽車的合作伙伴。今年4月,中國聯通與長城、上海移遠、高通在5G、V2X等領域合作。同月,在中國聯通全球產業鏈合作伙伴大會上,該公司發布5G+車聯網與智慧交通產品。此外,中國電信也曾牽手吉利在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5G和V2X等領域展開合作。
5G逐漸上升至國家戰略,基于該技術對自動駕駛的巨大推動作用,三大運營商均選擇牽手國內主機廠。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車型的自動駕駛水平都處于L2階段,只有少數車型實現了L3級量產,如奧迪A8。由于需要確保車輛的100%安全,車與車、車與環境之間就需要及時交換信息、預判突發危險狀況、選擇合理行車路線。但目前4G的帶寬、傳輸速度等都無法滿足自動駕駛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5G技術必不可少。
與4G相比,5G不僅傳輸速度更快,還擁有三大典型應用場景: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
展開而言,eMBB主要面向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用戶體驗速率在0.1~1gpbs,峰值速率為10gbps;mMTC場景對應的是物聯網等連接較大的應用,根據相關標準,每平方公里可支持連接100萬個設備;而uRLLC超可靠、低時延(低于1ms)的特點則適合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等場景要求。
同時,5G還帶來更為舒適的乘車體驗。上汽榮威于今年發布“全球首款5G零屏幕智能座艙”榮威Vision-i概念車,其智能交互系統能夠合成畫面、捕捉語音動作,將內容展示在車內任何位置與材質上,弱化了汽車的交通工具屬性,更強調工作、娛樂、生活和社交屬性。當然,這離不開自動駕駛的實現。
此次5G商用牌照的發放,意味著自動駕駛進程的更進一步。有業內人士對物聯卡表示,這些手握牌照的通信運營商是未來路側單元的部署者之一,可幫助車廠連接路側單元和車載設備,并參與一些參數校準工作。同時他們手握大量運營數據,能夠支持多個接口(如Uu口、PC5口)的連接,為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的傳輸,提供大帶寬、大覆蓋通信服務,并實現車輛之間數據的直接傳輸,滿足自動駕駛汽車低時延、高可靠的通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