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卡():自古語言的發展能看出來一個國家的實力水平。如今,我們中國的語言逐漸成為了世界上各國的學習對象。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認知的進步,語言的發展也在日益改變。目前各地的方言和地方話正在逐漸的消失,傳承的缺失讓我們不禁多了一層擔憂與著急。
目前不只是中國的方言,諸如冰島語、毛利語等2000多種語言都在快速消亡,“語言瀕危”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大約97%的人口只使用了4%的語言在說話,而剩下的3%人口卻說著96%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普遍在“越說越少”。
針對這一現象,聯合國最新的統計數據表現得更為明確:從公元前8000年至今,人類的語言由2萬多種急劇下降到了只有6000多種,且仍以每年24種的速度加速消亡,形勢異常嚴峻。未來,倘若人們不做出積極有效的應對和改變,或許最終將步入“無話可說”的地步。
人工智能是加速語言消失的幫兇?
造成如今語言瀕臨消亡的原因是什么呢?許多人一致認為,自然災害、疾病、戰爭等因素是導致語言瀕危的罪魁禍首。而近年來快速崛起、普及和發展的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則是進一步推動語言走向消失的重要幫兇。
為什么說人工智能是殺死瀕危語言的幫兇了呢?
第一:近年來加載人工智能技術的語音助手越來越普及,人們不管是在手機、電腦還是智能家電的應用中,指令發布、人機交互的主要形式都依賴語音。
第二:一些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智能翻譯機器”或是“智能機器人”,其中所使用的語言也是主流的幾種。久而久之,一些不在
主流選擇內的語言便會因此而被拋棄、疏遠,最終走向消亡。
人工智能產品作為時下人們喜愛的科技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語言的認知,從而導致語言瀕危程度進一步加深。從這點來看,AI的確是加速語言消失的一個幫兇。
目前,世界上就已經出現了多種利用AI拯救瀕危語言的嘗試:
其中一種是利用AI技術打造智能教育機器人,通過機器人指導人們學習瀕危語言,從而讓這些語言得以傳承和延續。比如IBM的“沃森人工智能”曾創立過一個能理解并回復用戶信息,用毛利語與人交流的聊天機器人;此外,一組來自ARC語言動力學卓越中心的研究人員,也開發過一種低成本、易于運輸的語言教育機器人。
而另外一種嘗試則是利用人工智能打造語言檔案館,從而起到記錄、保存和傳播瀕危語言的作用。據了解,國外一位叫托馬斯·弗雷的未來學家就提出了“全球語言檔案館”的計劃,并將瀕危語言項目列為建設的第一步。他與夏威夷大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將收集到的足夠的瀕危語言資料進行了翻譯和存儲。
最后,還有一種方式是利用AI技術實現“語言復制”。“語言復制”的概念是通過智能語音技術對一種語言實現完整記錄,包括語
言的結構、語音、語義和文本互譯關系等等。目前,科大訊飛的AI研究院基于深度學習技術,正嘗試在部分瀕危語言和方言上進行語言復制。
未來語言拯救任重而道遠
語言是文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代表。光憑人工智能去拯救和保護會出現很多問題。會在正規性和覆蓋點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根本上是需要我們熱愛母語的人積極的參與其中 ,經過時間的積累,發展它傳承它。實現這一點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