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云可以說是中國各大媒體的頭條焦點人物,從他退位讓賢傳位張勇,在2018年9月17日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云又是語出驚人,發出了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的論斷,此論斷一出立馬引發了大家的廣泛討論,難不成中國制造業的寒冬真的來了?
一、馬云的制造業痛苦論
馬云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表示,機器一定比人更聰明;現在的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是披著互金的外衣在做非法金融服務;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企業如果不能從規?;?、標準化向個性化和智慧化轉型,將很難生存下去。未來成功的制造業一定是用好智能技術的企業,因為不會用智能技術的企業,將全部進入失敗領域。
馬云說未來10-15年制造業痛苦遠超想象,制造業寒冬真來了?
這樣的論斷似乎有些太武斷了,中國作為全世界的制造業工廠,這樣說中國制造真的合適嗎?我們在對馬云的論斷進行判斷的時候,不妨從全世界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馬云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
我們把時間線推到世界工業革命之前,早在工業革命之前,由于生產能力的限制,特別是能源的限制,我們的工業制造只能局限于小規模制造,比如說以家庭作坊形式的手工制造,以及以風力、水力、牲畜力為核心的小規模制造,全世界都在一個小生產的環境中。
但是,當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時候,以煤炭驅動的蒸汽機成為了全世界工業的主要能源,這個時候終于不用局限于動力簡單的小生產了,而是分工明確的機械化大生產開始出現,全世界都進入了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在機械化的工作當中,人類的生產組織形式開始發生了改變,以流水線模式的生產開始明確,人類的生產力再次上了一個臺階。
然而,在工業文明當中,人類逐漸被工業異化成為了龐大工業體系的一部分,大家依托于工業流水線生產,讓自己成為了工業流水線的一部分,當時世界著名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以一出《摩登時代》講述了這樣的工業生產體系。
然而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的工業生產體系竟然維持了整整兩百年,雖然其中伴隨著三次科技革命,有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無論是流水線的生產方式,還是機械化大生產的分工體系,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工業制造業不斷地向著人力資本更加便宜的地方轉移,從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逐漸轉移到了美國,從美國轉移到了東亞的日本、韓國,從日本、韓國轉移到了東南亞,再從東南亞轉移到了中國,乃至于現在又開始由中國轉移到了南亞和非洲,然而工業制造業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其本質就是不斷追求更低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要素成本,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規模經濟水平,這就是傳統生產制造業的邏輯根源。
二、為什么說傳統制造業的寒冬一定會來?
所以,當馬云發出“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說馬云其實判斷的非常正確,我們縱觀中國制造業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從改革開放以來,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三來一補的出口導向性制造業體系,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生產制造業體系,這兩者的不同其實也只是因為兩者的發展時間有一定的差異,本質并無二致。
這些企業的成功,企業家的致富,其實讓企業在生產經營當中形成了經濟學上所謂的路徑依賴,企業家總是會采用自己之前成功的方式進行生產,除非這個方式被徹底的打破。最近幾年,由于中國人口紅利的不斷衰退,中國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斷提升,其實中國制造業企業已經陷入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一方面,由于中國制造業的長期以來對于低成本勞動力、低成本資源、低成本土地的嚴重依賴,導致了我們的技術附加值和產業附加值相當低,一直處于微笑曲線的低端,另一方面,由于正式由于這種依賴,導致了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利潤極為微薄,任何一個小小的風吹草動就有可能,讓制造業企業陷入困境,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家寧愿去投資買房,也不愿意進行實體企業生產制造的根本原因。
然而,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消費者其實已經逐漸清醒并且實現了需求升級,消費者逐漸向著更加個性化的方向轉移,做規?;宦傻纳a產品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消費者不斷改變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與此同時,由于物聯網的發展,計算機算力的不斷提升,人工智能的不斷演進,一個改變制造業的可能性開始出現,互聯網正在從影響消費領域向影響制造領域轉變。
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現階段依靠低廉成本所推動的以流水線超大規?;a為基礎的中國傳統制造業必然會面臨寒冬,一方面,不斷推高的成本所帶來的利潤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不斷難以滿足的市場需求,所帶來的倒逼轉型。
其實,無論富士康的上市公司工業富聯有沒有偽造概念,但是工業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了,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定制化的制造業,制造業正在由我們傳統所習慣的B2C向C2B轉變,原先工作在互聯網公司中的程序猿、計算機算法專家等等都不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公司,而是逐漸地深入工業互聯網企業,給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計算提供智力支持,給工業編寫代碼,這樣的代碼讓生產可以直接用人工智能化的工業機器人來完成,再配合3D打印技術,很多我們原先想都不能想的定制產品就這么被設計制造出來。
但是,這樣的技術要求的是完全互聯網化、人工智能化的制造業體系,而傳統制造業如果不去主動改變,必然迎接他們的會是更加凜冽的寒冬,這一點估計毋庸置疑了。
文|江瀚視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