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有很多目前可見的應用,但是由于需求的迫切程度不同和社會環境還沒有實現大規模的信息化的的現狀,因此能構成“拉式”產業鏈的應用場景并不多,目前階段包括有:客戶需求拉動的智能城市(客戶是政府機構),家用監控(客戶是家長),醫用監控(客戶是醫患者)和行業特殊需要(自動抄表等)。
但是,物聯網狀態比較特殊,與以往的產業鏈不同,以往的產業鏈每一個環節有一個主控者,而在物聯網的時代,無論是感知層、傳輸層,還是智能計算、分析以及應用,在每一個層面上都有更多的選擇來實現物聯網所具備的能力。如果運營商能夠掌控的僅僅是傳輸層,在底層的傳感層和上層的信息處理層都會有大量的其他企業介入,運營商如果沒有良好的商業策略獲得行業用戶,仍將無法避免管道化角色,賺取的或許是虛擬運營商的通信費用或服務費。因此說,物聯網不僅是一個龐大的產業,而且在發展初期還具有相當的公共產品屬性,政府的參與是全國各國的共同做法,這在理論上與地域生產共同體有一定的理論關聯度,也與一些政府倡導的在局部先形成小山頭的增長極理論不謀而合,從兩者均可找到物聯網產業發展成長的理論依據。
雖然近年來我國不少企業對物聯網技術創新越來越重視,但多數企業創新意識弱,研發投入低,多數企業都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缺乏自主的核心技術。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產業聯盟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目前除了SCDMA、TD-SCDMA等少數幾個產業聯盟外,其它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
同時,我國產業聯盟的合作層次普遍較低,除了SCDMA、TD-SCDMA等少數幾個產業聯盟致力于推動技術標準的產業化以外,大部分產業聯盟還停留在共同開發市場階段,以生產聯盟和營銷聯盟為主,缺乏深層次的研發合作?,F有技術聯盟主要采取“產學研”的形式,很多聯盟通過行政的力量建立,整體效率不高,因而成員企業分享的利益也有限。
另外,我國大多數產業聯盟的內部聯系過于松散,聯盟內部的信息、知識資源缺乏整合,協同效應遠未發揮。最突出的表現是產學研之間缺乏協調,合作效果不明顯。從2009年成立的“中關村物聯網聯盟”來看,以上缺點依然是存在的。這就會預示著產業聯盟發揮的作用將會極其有限,可能會流于表面,且只是成為部分優勢企業的利益代言人。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從物聯網視角看,一個區域的自然條件對物聯網產業的形成影響主要表現在特定礦產、金屬等資源,由于物聯網前端一些電子元器件和設備的生產需要特定的稀有金屬或非金屬材料,而這些材料來自特定的礦產資源。物聯網產業受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并不大。而社會條件對物聯網產業的形成影響則主要表現在地方基礎設施和產業傳統等方面,一般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影響作用并不特別大。
這是因為物聯網產業發展需要建立起龐大的應用網絡,沒有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將無法傳輸基礎數據。產業條件對物聯網產業的形成影響則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的網絡性、產品具有長的價值鏈、生產產品所需能力的多樣性等方面;而物流運輸成本則不再像傳統產業那樣重要;產品生產過程存在技術上的可分性、知識的隱含性則需要看相關技術知識的發展進展而定;產品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則主要依賴技術發展的進程。
因此,物聯網產業要能獲取特定的資源真賦條件、政府支持,要能吸引核心的專業人才,能對關鍵技術進行開發公關,要具備足夠的資源并能建立起龐大的應用系統集成平臺,在政府的支持下獲取必要的政策傾斜,這樣物聯網產業才能健康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