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產業是一個不斷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復雜經濟系統,不是靜態不動的系統。由于產業鏈各主體實力不同,各主體負責的任務不同,因此在資源分布和用戶數量上是非平衡的。受市場需求、知識交流、政策制度的推動,競爭機制、協作機制、正反饋機制的作用,最終導致產業鏈的非平衡結構。
從當前國際物聯網發展來看,以歐美引領技術開發和標準的制定,其他國家跟隨其發展。從而分化為引領型和跟隨型兩大類。歐美的物聯網技術標準相對完善,即美國進行技術研發,歐洲制定詳細的標準體系框架,聚集業內全球100強企業,生產制造領先與他國。政府可以引導社會各方參與物聯網的開發與應用,促進物聯網產業鏈的結構優化。日韓等國家物聯網研發能力強,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有能力跟隨歐美推行自主研發標準體系。雖然其國內物聯網產業鏈沒有成形,但物聯網各運營商都開始積極參與,逐漸完善物聯網產業發展。
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水平的提高,用戶生活質量的改變,用戶對所需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在功能、易用性方面,還是外形、價格方面,都在不斷提高。而物聯網企業根據用戶的需求和反饋,不斷的升級產品功能,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為用戶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在這種情況下,產業鏈很難保持穩定狀態。產業鏈主體重新審視自身產品定位,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突破原有技術水平,引進優秀人才力量,各項制度也隨之創新,資源的整合和信息知識的交流,成為產業鏈遠離平衡態的有力動力。
另外,除了動力要素外,競爭、協作以及正反饋機制同樣是推動物聯網產業鏈遠離平衡狀態的有力因素,產業鏈通過整合外界信息和自身條件,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使產業鏈吸收負嫡流。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無論是產業實力、技術研發,還是政策支持、輿論環境,都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比如,我國物聯網技術的研發不是很早,但是近年來,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的研發取得了重要進展,一些較成熟的物聯網技術已進入應用階段。
物聯網產業的演化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并且產業鏈上的企業存在行業差異性,保持遠離平衡的狀態。由于國家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使得物聯網市場的需求數量和需求結構不斷變化;產業建設投資力度的增加,投資方式的多樣化,使物聯網市場在融資方式和消費形式方面發生相應的改變;政府的相關政策也在不斷的影響著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就目前來看,我國是世界上可以真正實現物聯網產業化的國家之一,從前端傳感、中間信息傳遞,到后端信息處理和應用的物聯網產業鏈條正在形成,同時傳感網標準體系也形成了初步框架。尤其是在政策支持方面,國家在確定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取向之后,“感知中國”又成為信息化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有關部門已將物聯網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正在抓緊制定促進政策;一些城市和地區也建立或提出了物聯網發展的規劃和設想,加快物聯網產業培育的潮流在各地展開。這些都為促進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和輿論支持。
同時,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具有聚集特征,主要集聚在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地區,而這些地區無論是在研究領域、政府政策,還是經濟發展水平,都有很強的差異性,因此,物聯網產業鏈是遠離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