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存在的目的就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生活,技術應用于現實生活才是最終歸屬。美國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計劃對這一最終歸屬進行了詳細說明。此計劃要求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民生。醫療界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便利化就醫、交通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高效管控、食品追蹤利用物聯網計劃實現食品安全監督。而歐盟委員會在《實現物聯網的愿景與挑戰》中提出了未來物聯網應用的范圍,包括軍事、通信、醫療、能源、智能建筑、環境監控等各項領域。
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國己經把物聯網產業列為國家戰略,并且在具體的產業發展方面己經與核心技術與設備制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思科公司對物聯網與建筑業融合發展的解決方案較早就進行了相關研究,“智能互聯建筑”在全球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美國IBM公司則將重點放在“智能電網”的突破中,IBM積極加強同全球頂尖科研團隊的交流與合作,并且聯合知名電力企業合力開發“智能電網”解決方案,將物聯網技術運用于國家基礎建設中。
但是,一個產業的發展不僅與專利技術相關,還與標準有關。標準是形成產業優勢的一部分也是技術壁壘的主體。而發展高技術產業應該以自主創新為總方針,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行業主導和企業主體的作用。其中知識產權、專利戰略、標準戰略和人才戰略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物聯網標準的發展首先體現在制定標注和協議的組織的發展,具體體現在國際標準化組織與國內標準化組織的發展兩方面。國際標準方面體現在延伸網標準、M2M標準、RFID標準和行業標準等幾方面;而我國由于對于信息產業標準地位的欠缺,對與物聯網標準化情況首先體現在制定標準的機構方面。所以,要加快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物聯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另外,眾多的企業匯聚成一個完整的產業,我國物聯網產業鏈的建立已經初步形成,產業鏈上眾所的企業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產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有其特有的生命周期,而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融資模式。企業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文化和股權結構等都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的總體發展。同時也需要企業大膽創新,這既包括觀念創新,運營創新,也包括技術創新,還有企業管理體系的創新。同時企業也要有制定戰略的能力。所以,產業創新能力是形成產業的基礎,這種創新以企業為載體,需要技術和政府的雙重推動,從而實現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產業創新。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目前在我國物聯網業務的開展中,行業壁壘成為最大的瓶頸。以中國移動為例,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M2M業務,然而在中國移動的下一步規模化商用進程中,行業壁壘成為阻礙其M2M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這主要是因為在電力、交通等領域,存在著巨大的行業壁壘,難以進入,這些企業目前依然立足于自己開發和上馬,沒有尋求專業的通信和信息服務公司提供M2M業務。同時,現在市場上大量M2M業務由小型的系統集成商提供,阻礙了運營商的M2M業務推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導致M2M終端設備成本高,經濟效益也就低。
物聯網產業的進入門檻雖然不高,但將物聯網推向行業應用的壁壘是很高的。因此,發展物聯網需要重視業務融合和市場融合,而業務融合與市場融合也是實現產業融合的必要前提。政府應該鼓勵企業之間各種形式的合作,打破行業壁壘,實現資源共享。尤其是要在產品研發和設計環節加強聯盟,整合運營商的服務業務和市場能力,才能擴大產業規模。而規模效益的形成,也有利于終端設備成本的降低,提高了服務企業的經濟效益。業務融合與市場融合是實現產業融合的必要前提,只有在產業融合的領域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才能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