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興起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可限量的發展機會,然而,因為范圍廣大、領域眾多,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并不容易。企業CIO拿到向物聯網轉型的任務,在作出決策之前,不可避免地要評估物聯網的安全性、政策利好性、部署便利性等方面。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先考慮的還是這兩點:“物聯網項目從何處開始”以及“當部署物聯網項目時需要關注哪些方面”。
通常來說,物聯網分為感知、網絡、應用三大層,當感知層中的傳感器、攝像頭、讀寫器等開始獲取工作數據時,就從實際應用角度體現出了物聯網的開端。然而,CIO參與度更高的是在項目決策期,在這階段,項目應從何處開始難倒了大批處在轉型期或是創業期的企業。本文的目標讀者便是全行業內有意向部署物聯網項目的企業或單位,重點分析“如何開始物聯網這項事業”。
1. 明確競爭優勢與目標
物聯網范疇太大,要從復雜網絡中找出理想的線頭并不容易。為了擁有良好開端,明白自身實力優勢很有必要,它將幫助企業更有方向的獲取并利用數據,不求天下皆我所有,但至少能守好一畝三分良田。近日,戴爾科技就宣布成立新的物聯網部門,為家庭、工廠、汽車等各行各業提供使用自家硬件和軟件的智能物聯網設備,以整合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很明顯,這是一種建立在自身優勢上的商業決策。而且,微軟物聯網銷售副總裁Rodney Clark也曾發表演講,他認為企業在部署物聯網項目時應思考幾點,包括所布局的垂直產業、服務的客戶類型、以及客戶或合作伙伴會對什么樣的物聯網方案感到滿意,并且從這幾點中提煉出自身的競爭優勢,價值理念。
但僅明白優勢還是不夠的。從市場情況來看,很多物聯網項目并沒有一個要達到何種目標的執行計劃,甚至連受眾是誰,如何保障項目穩定性都沒有考慮清楚,就趁著熱度一擁而上,最后落得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境地。因此,在決定部署物聯網之前,必須將目標考慮清楚,是為了節省成本,還是為了增加新的收入,亦或是為了穩定客戶?如此一來,才能找到將計劃轉化為可行解決方案的方法。
2. 了解云平臺
許多企業看不到投資物聯網項目的真正價值,往往是不了解在建立、發展物聯網過程中云平臺起到的決定性作用。當今時代數據量劇增,對計算能力的需求水漲船高,而具有超強可塑性與可擴張性的云平臺計算能力猶如雪中送碳一般珍貴。以阿里云為例,去年雙十一,支付寶整個核心鏈路是運行在OceanBase上面的,承載了包括訂單創建、訂單支付在內的一天10TB左右的數據庫寫入量。而比淘寶、天貓要求更高的12306購票系統,近年來也在阿里云的支持下有了更穩定的服務體驗。
當然,優點有了,也不能盲目崇拜、要求甚高。根據實際需求,企業要對云平臺做好功課,就要知道云平臺能滿足的和不能滿足的都是哪些。根據自身需求,安全、成本、性價比、服務品質、部署便利性優先級怎么排,也許要經過貨比三家,也許一拍即合,經過一番考量后,最終選擇了合適的合作者,將云計算能力整合到日常業務流程中,才是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
3. 預測客戶的意圖
在關于物聯網的攻城略地之戰中,最后的獲益者一定會是具備收集、分析、理解、甚至是預測客戶意圖的人。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安裝在店內的傳感器獲取有關人員進入商店的時間與次數,這是收集,但是更重要的,有機會實現商業變現的,便是此后的分析、理解過程,如果明白了客戶為什么在店里,甚至能預測他們將會買什么商品,進而提前做好備貨或營銷,這才是項目成功的最大助推器。如何做到?擁有最新的硬件或軟件來進行云計算也許只是次要,從人的主動性來講,更需要的是項目負責人的戰略眼光與指導。
4. 對工作有選擇性,選好合作伙伴
就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概念能夠興起一樣,從設備操作系統到云服務供應商,為了實現項目目標,企業可以有很多選擇,多種搭配。怎么樣才算是最好的組合方式?無論是找網關提供商,云平臺,還是系統集成商,找到合適的才能有效幫助企業輕松快速地獲取成功。
正如沒有一家云服務商可以單獨做好云計算的所有工作一樣,企業本身的專注領域是有限的,悶聲發大財的路走不通,在合作即是共贏的市場環境下,大多數企業都熱衷建立各自的生態體系。亞馬遜AWS云平臺很早之前就推出了APN合作伙伴網絡,通過AWS提供底層云服務,APN 技術合作伙伴提供托管于AWS平臺或與AWS平臺集成的軟件解決方案,雙方互利互惠,減少各自的試錯成本,實現快速成長。同為行業巨頭的BAT與微軟、谷歌也是如此,企業們紛紛站隊,既保持獨立的任務選擇性,又保持團隊協作。
從市場發展規模上講,物聯網將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盡管開端并不容易,但要不被市場所淘汰,企業只能迎難而上或者說順勢而為。無論如何,為了實現項目的成功落地與穩定發展,成竹在胸,知己知彼,團結協作一定沒有錯。舞臺都搭起來了,再把投資回報率(ROI)算清楚,對于獲取項目開局的成功,就增加了很大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