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生態學原理的相關理論,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應當內在地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也就是生命支持系統與生命系統,二者缺一不可。非生物系統,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陽光、水、土壤、空氣等養料以及必備的生長、繁殖環境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生物系統即物種以及由多種物種所組成的生物群落。如果不存在非生物的生態環境,就不可能有生物體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就無法獲取必需的物質與能量,進而無法生存下去。
物聯網產業生態系統同樣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構成,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的高新技術產業生態,如同自然界中的水、陽光與土壤,是生態系統存在、發展的能量源泉與動力所在。另一方面,物聯網描繪的是“萬物相連”的場景,它將具有自我標識、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實體基于射頻識別技術和傳感技術等有效連接在一起,使政府管理、生產制造、社會管理以及個人生活實現互聯互通,使物體變得“有思想、有感覺”。隨著物聯網相關技術的迅猛發展、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應用領域的廣泛拓展,其產業鏈所涉及的行業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whsspr.com)指出,產業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從整體來看,它具有某些靜態特征,如在一個既定的產業生態系統中,營養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企業族群子系統都是固定的。但在產業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使得其內部處在一種相對的動態平衡的狀態:資源的投入與產出達到一定的平衡、企業種群通過競爭與合作,在數量上與結構上又維持了某種穩定。由此看來,在產業生態系統內部具有很明顯的動態特征。這種動態特征是整個產業生態系統得以進化發展的原動力。
當前,物聯網以泛在感知、精益控制、數據決策等能力要素集的形式向傳統行業的上下游各個環節加速滲透、多維融合,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推動新興業態不斷涌現。在工業制造領域,物聯網在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工藝優化、產品設備監控管理、環保監測及能源管理、工業安全生產管理等環節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工程機械行業通過采用M2M、GPS和傳感技術,實現了百萬臺重工設備在線狀態監控、故障診斷和后臺大數據分析,使傳統的機械制造引入了智能。采用基于無線傳感器技術的溫度、壓力、溫控系統,在油田單井野外輸送原油過程中徹底改變了人工監控的傳統方式,大量降低能耗。在農業領域,從田間地頭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節水灌溉和農機定位耕種,再到農產品的收割、晾曬、儲備各個環節,物聯網支撐著新型農業生產手段的應用,推動大田耕種精準化、園藝種植智能化、畜禽養殖高效化,促進形成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態。
根據我國部分省市的統計測算,有效應用物聯網系統后可使作物種植人員成本減少約50%,總體經濟效益提高約10%;借助傳感自調節實現設施內高精度環境控制,培育面向高端人群的高品質農產品,可使單位產品增值近10倍。在能源領域,借用能源管理虛擬化,以大數據建立動態能效模型,對峰谷電力消耗精確定位,實現錯峰調谷,對大型工業園區,僅照明能耗優化一項即可下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