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穩的東莞電銷卡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公開演講時的一句 “口誤”——“曾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將自己送上熱搜,也讓兩家涉事公司緊急回應。“躺槍”的螞蟻金服、曠視科技紛紛發表聲明進行澄清否認,隨后,李開復也發表聲明對其言論進行解釋,且向涉事三家公司致歉,稱自己只是口誤,數據一直都在合作方客戶服務器中,曠視科技只是提供AI技術給合作方而已。真相到底如何,網友心里各有一桿秤。可以說用戶對自己隱私保護是真的覺醒了。
近年來,由于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取得了顯著發展,被廣泛使用于身份認證等實際應用中——它既可以用于手機解鎖、刷臉支付,也可以用于安防準入等場景,人臉識別技術越來越普及。
與此同時,人臉識別技術數據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成為人們心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涉及“人臉數據的歸屬”等問題,相關企業必然表明自己的態度,絕不觸碰紅線。螞蟻金服就重申:“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螞蟻的生命線,遵守法律 法規、遵循用戶明確授權原則和最小化原則,是我們采集、留存和使用數據的三條紅線,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曠視科技也在官微回應稱,在客戶合作的過程中,曠視科技始終尊重并致力于協助客戶確保數據安全,不掌握,也不會主動收集終端用戶的任何個人信息,這是曠視科技的一貫原則。
然而實際上,隨著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數據隱私安全卻屢屢爆出問題。近年來,不時有網絡曝光,一些互聯網公司存在技術濫用,擅自超越界限,私下采集、交易、泄露用戶數據信息,嚴重侵犯了用戶個人權益。
其實,人們也明白,在享受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然把自己的信息和隱私暴露在陽光之下。作為社會人,我們需要在社會上走動,與人相處,那么不可避免被看見、被聽見、 被注意、被記憶,所以自愿犧牲一部分隱私達到交流的目的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這個紅線在于,是自愿還是被動,是為了公權還是私利。以“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為例,郭兵并未被征求意見,就被默認同意將面部信息提供給杭州某動物園進行入園認證,也就是說人臉數據被采集者在很多時候是缺乏選擇權和知情權的。某些企業在推廣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時,往往忽視用戶對風險的知情權,使人臉數據的采集 “正當化”“平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