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走進一家打著英文標識的商鋪,購買了一件價格不菲的“洋品牌”商品,回家仔細一看,這個“洋品牌”原來是不折不扣的國內品牌,大呼中了“套路”。給產品起“洋名”、穿“西裝”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這種行為也有誘導消費者的嫌疑。企業該如何起名,消費者的知情權該如何保護?代表、委員和網友們十分關注,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潘保春:商標應當用漢字,品牌名實相副
商標作為產品的重要標識是特定產品內在信息的外在化體現,其核心價值在于保護消費者權益。正確、規范、滿足普通公眾識別需求的商標,是用戶和消費者了解特定產品信息的主要途徑。如今,國內市場上的部分產品商標濫用外文名字,模糊產品信息甚至故意誘導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違背了公平交易原則。建議國內市場產品應該使用“漢字”商標,使商標內容全面、準確、易懂、標注清晰、牢固,從而保證在本國注冊的商標能夠被公眾清晰辨別,最大限度保護本國消費者的利益。
為牟取暴利,企業為產品起個“洋名字”,用名字提高身價,并進行誤導宣傳,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有時會被忽悠,花高價買的只是個“洋標簽”。不過,上當一時不會上當一世,忽悠住幾個消費者也許會丟掉整個市場。從長遠計,企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真誠面對消費者才是應有之道。
國貨喜歡貼上洋標簽,一方面與部分消費者消費觀念不成熟、有“崇洋媚外”心理有關,也暴露出我們在企業監管上的諸多不足。消費者掌握的信息有限,識別能力也有限,如果過于青睞“洋品牌”,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相關部門應該嚴格監管,對那些存在欺詐行為的企業進行嚴肅查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全國政協委員許啟金:企業應當練好“內功”,增強文化自信
給產品起洋名源于文化上的不自信,覺得消費者喜歡洋品牌,當然也有消費者確實覺得國外的產品就是比國內的好。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制造能力和產品質量上,“土”“洋”的差別逐漸模糊,中國的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理性,更加注重產品的性價比,靠起洋名來提升品牌影響力的作用越來越小。相反,本土企業應當增強自信,修煉“內功”,用質量過硬的產品,打造具有中國味的民族品牌。
國貨喜歡穿“洋馬甲”,其實也是為了迎合消費者心理。一些消費者推崇洋品牌,認為洋品牌比國產品牌在質量和使用安全性上更好一些。因此,要想杜絕這種現象,最根本的還是要打造物美價廉的好產品,做好品牌經營,不再為洋品牌做貼牌嫁衣。
除了依靠強制性的政策法規進行規范約束之外,企業更需要在打造品牌質量上多下功夫,有了過硬的產品,就不愁沒有市場。顯然,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持久的努力。
相關閱讀:
潘保春:使用漢字商標提高文化自信
潘保春代表建議修改完善商標法,為使用漢字商標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