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呼叫中心(CC)的良莠是如何評定的呢,當然,最終是由顧客評價出來的,但是如果有意想要爭取好評或要進行某種改善,又要從哪里得到所需的線索提供呢。CC運營的關鍵應在于主動有意去提高自身,而不是被動接受評價,審視的角度是各有不同的,就讓我們探討有關把握和改善CC的視角。
CC的5大因素
決定呼叫中心良莠的因素有
結構
數據庫
BPR功能
人員
運用
結構是指戰略、商業模式、系統(體制和硬件、軟件、通訊設施的組合)、企業內部組織性定位等等。框架本身不牢固,就像地圖、車子、所需物品都沒有準備好,就無目的地的駕車出游一樣。
結構構筑主要是結合業務的計劃、協商及隨之而來的實際操作中的一些事務性工作。和SIer(系統集成商)或咨詢公司,在某種程度上在可共同對應的領域可成為伙伴。
顧客的取向生成CC
在20幾年的CC的參與里,個人認為,CC其實是以CC為出發點的BPR的拓展。最初,被派到信用卡公司負責業務管理和效率化部門,切身感受到所需的不只是以客為本的口號,還要真正實踐以客為本的業務流程,但實際情況是,在現場銷售功能幾乎為零,來電成為唯一與顧客接觸點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卻因怕中斷手上工作而刻意回避來電。結果,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來電業務,集中成所謂“呼叫中心”(當時不是此詞兒,通常稱為電話中心等等),而各部門推薦出來的人才,就像趁機丟掉供養年老體衰的老母的包袱般,紛紛給那些難以使喚的員工戴上久經沙場、精通業務的高帽甩出來的。
反正就是從各部門收集的員工組成了一個中心,其問題點也隨即顯現出來了,其中主要的兩點為
?、贅I務管理和公平性:誰負責哪一攤的電話、整體上有什么樣的業務特性、為此又需要怎樣的改善??為解決上述問題發揮威力的就是ACD(來電自動分配裝置)。ACD為了自動分配來電而積蓄著按個人、按團體、按時間段等等分類的詳細數據,這些數據還可有效的利用在業務分析和評價上。反過來說,CC是根據數據易于進行業務管理和改進的領域。
②根據企業理論的商業規則:在接觸顧客提出的各種各樣的要求時,才明明白白地暴露出企業內部規則、處理體制的制作是如此地只考慮到企業自身的方便性???由于企業的自負、企業內部門的自負,沒能及時、準確、徹底地解決客戶的需求,這種改善其實是與效率性、處理縮短性等直接相關的,這就是BPR(商業?流程?再造:從根本審視業務)。
此外,也涌現出了想要為那些多數都不照面的顧客有效的、恰到好處解決好需求的個人欲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追溯出來的方案就是數據庫營銷。用當時詞兒說是1to1營銷,后被稱為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客戶關系管理)的實踐數據庫營銷的地方才是呼叫中心。進一步說,呼叫中心的學問就是發揮積蓄下來的數據庫威力的。
就如多個相關人員強調著的一樣,支撐著這個勞動密集型CC的是工作在那里的員工。正因為如此,自然而然地會關注員工雇用、培訓、實踐演練、維持和提高積極性、職業生涯的計劃、設施設備、工作環境等等HR(人力資源)的相關事項。
第5項因素“運營”是指在現場如何準確的組合上述4項因素,最有效的最大程度的發揮呼叫中心性能的戰略運營。運營技能的優劣對呼叫中心的良莠起著很大的影響。
CC不是容器
就想要獲得最佳設計獎般嶄新美麗的呼叫中心、要爭霸般最尖端的機器和系統、歐式呼叫中心管理及眾多身著統一工作服的員工,這種呼叫中心不僅在日本,在韓國、中國、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是引人注目的。不過,如此時尚的呼叫中心,是否在“好好的”運營是不好說的。事實上,也有不少是雖然成立了呼叫中心,但是沒有發揮預期效果的。
像這種“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多在只滿足于“建立”上,沒有在運營上傾注心血的結果。
就算是在又舊又狹窄的呼叫中心里,只要干干凈凈,井然有序,心情感覺良好,照樣可成功地運營呼叫中心。
即便相同的腳本、相同的數據庫、相同的呼叫中心設備系統,運營的差異就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曾經也出現過成約率相差25倍的外包案例。這并非像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僅僅因為應對技巧的差別而造成的。充分理解項目目的、背景,讀取數據的方式、接聽電話的基本方式、情況判斷能力和對應能力、員工的積極性等等都可產生“運營”之差。運營不是如何對應,而是如何管理,其根本不僅僅是呼叫中心,是與企業組織共存的。要正確認識現狀、準確定制目標、同時考慮好規定現場各個因素的費用和效率,要平衡這些因素,尤其重要的是要堅守最初所想要的呼叫中心,不斷努力有意去堅持。畢竟是需要管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