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數據是呼叫中心的脈搏,情緒則是呼叫中心的心跳。情緒的管理在呼叫中心現場管理中表現得猶為重要。
呼叫中心是一個年輕的團隊,不僅呼叫座席的話務員年輕,而且班組長也是非常年輕。大多數班組長都在85年以后,自身也處于畢業時間不長、社會經驗不足階段,更多的還在戀愛、婚姻或初育的高峰期,生活變動較大,心理狀態不穩定,然而就是這批80后,要帶領好12-15個90后,娃娃隊長帶娃娃兵,這對班組長的情緒管理提出較高的要求。
案例:小琴,本地人,大專畢業后社會招聘進入呼叫中心,家庭條件不錯,性格開朗。在公司工作2年多了,一直以來績效平平,對班組貢獻不大、也不拖后腿,工作狀態一般,不太被組長關注。近日,在和客戶的通話中經常出現與客戶搶話、態度冷淡、語調時高時低的情況。碰巧,組長經過她的臺席時,竟然聽到她在線辱罵客戶,組長一下就急了,等她接完那通電話,把她叫下線,對她說:小琴,你今天怎么回事,你平時一般般就算,我對你也沒有好大的期望,你今天居然在線罵客戶有病?你到底想不想干了?你自己不想干,不要連累到別人好不好!。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小琴的情緒、看到了組長的”情緒。從現象上看,小琴的情緒直接來自客戶,在與客戶的接觸服務中,客戶把對于業務上的不滿或抱怨轉移為對小琴的責難,小琴一忍再忍、忍不住了,從而引發了小琴的情緒點;而組長的情緒直接來自小琴,小琴辱罵客戶,不尊重客戶、缺乏客服素養、引發客戶投訴,則引發了班組長的情緒點。這類現象在呼叫中心現場管理中時有發生,作為管理人員,也習以為常地接受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接著,我們往下看。小琴的好朋友小麗,今天則更不幸,竟然碰到專業型的騷擾客戶:他不斷提出與小麗交朋友,小麗按照服務流程,提醒三遍無效可以掛機時,他又轉而咨詢業務、讓小麗介紹最新營銷活動、播報資費等待,這通電話足足接了25分鐘,直至對方手機沒電自動掛機。但是,小麗并沒有因為客戶的無理而發生辱罵客戶行為。再看上周,小琴也碰到類似客戶,她發揮技巧地對客戶進行了情緒安撫,引導客戶滿意掛機。那么,是不是碰到疑難客戶必然會產生辱罵客戶的行為?為什么小琴會在今天發火呢?
同時,我們又看到,該名組長恰巧也碰到過,另外一個班組的小雯與客戶在線發生了沖突,當時,組長可沒有發火啊,面對同樣的現象,同樣是不尊重客戶、缺乏客服素養的行為,這名組長為什么沒有生氣或者說沒有那么生氣呢?我們看到的情緒產生原因真的就是情緒產生的真正原因嗎?
如果不完全是,那么,班長和小琴的情緒究竟來自于何處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有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A(Antecedent)指的是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的是事件的后果。有因必有果,我們會認為是什么事”直接導致了怎么樣”,即由A C;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同樣的前因A,卻可以產生不一樣的后果(如圖一)。這是因為從前因到后果之間,一定會經過一座橋梁B(Belief),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由于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如圖二)。
圖一
圖二
因此,從情緒 ABC理論可以看出:情緒發生的根源緣于我們的信念。我們之所以產生情緒困擾,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積累到一定點上,則會爆發出激烈的情緒反應。A代表的誘發性事件、這是客觀存在、C表示已經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控制情趣,關鍵是管理好B、校正不合理的看法,才能實現有效的情緒管理,
再回到上述案例。
小琴的不合理信念來自哪?
從小琴的情況看,自身條件還不錯,有一定的優越感。作為二年的老員工,對公司的規章很了解、工作技巧已經很成熟了,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好客戶的復雜問題,也能正確認知到客戶服務過程中的角色關系,從而控制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本可以成為班組的骨干,但因為在團隊績效考核中表現并不出色,因此未獲得組長更好的信任和重視。像小琴這種狀態的員工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工作輕車熟路,不會出大問題,所以得到組長的關心和幫助是比較少的,但從性格上來說,也許她對事可以隨意、其實是很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她內心其實把跟組長的關系、跟組員的關系看得比較重的。但長期以來,組長對其視而不見”,我們知道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冷漠也是一種暴力。小琴感覺深受傷害,心中一直壓抑著憤怒;即使組長讓她離開臺席談話,她不會覺得組長是為了幫她,而只是為了現場紀律。誤解和情緒累積下來,無法宣泄,把氣撒到客戶的身上,她覺得這樣可以給組長添點堵,作為報復,讓組長明白,她對客戶的情緒其實就是對組長的情緒,這是向組長表達的一種對抗性語言。
組長的不合理信念又來自哪?
你平時一般般就算,我對你也沒有好大的期望,你自己不想干,不要連累到別人好不好!”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組長之所以惱火,最根本的一點是,她連累了自己。因為這個呼叫中心組長的績效有60%是與組員掛鉤的,薪酬是實行計件制,按照自己組員接電話數量和質量來進行薪酬計件。組長這么想,她顯然是因為小琴平時的低績效和今天的辱罵客戶而影響工資,讓她火冒三丈,從人性角度看,這很正常。組長憤怒的背后,是其被侵犯的信念,把自己當成了員工不負責任的行為的受害者、員工的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如果遵照組長的邏輯,員工不好好工作,就是對不起組長甚至是侵犯組長嗎?我們在績效管理中,讓組長掛靠員工績效的60%,主要目的是要推動組長去關心員工、幫助員工、共同成長,因為不是每個員工都天生是優秀員工、優秀員工是帶出來的,而不是讓員工為組長的業績工作、對組長的利益負責,如果員工在工作中出現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能說明組長的工作沒有做好,首先要檢討下自己的方式。
那么,組長該如何調整其不合理的信念呢?
第一,有效的溝通方式比情緒發泄更重要。面對即將與員工產生情緒沖突時,要把握好7-38-55”的原則,即溝通的成效7%取決于溝通內容、38%取決于溝通的聲調、55%取決于溝通的氛圍,即在沖突時,人們看重的往往不是你說了什么”,而是你怎么說的”。首先,在溝通時用陳述客觀事實”來替代個人判斷或批評”,避免用語言和表情替代了事實,因為事實陳述更具有說服力;其次,表達個人感受”時用我”開始表達,而不是用你”來表達,這樣的話,用我”的心情來反襯你”的行為,讓人能感同身受;再者,清晰表達自己落空的需求,不要回顧或躲閃。組長面對小琴發生辱罵行為,可以這樣說剛才你有在線辱罵客戶,不論是什么原因,這種行為已經發生了,為此我很擔心,這類行為是被作為公司管理高壓線而禁止的、我不希望你被待崗一個月。
第二,組長要對員工的對抗負責。作為管理者,我們要相信很少有員工要故意搗亂、也很少有員工不求不進,跟客戶和組長作對,她的對抗可能是內心不安情緒的一種表達。所以面對組員對自己有一種對抗情緒和行為時,先不要發火,先檢討一下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把組長作為情緒產生的責任體,學會解讀這種表達。
回顧小琴剛進入團隊時,其各方面條件不錯,組長覺得其有潛力,作為業務骨干培養,很積極地給予指導,或許是組長過于用心,這種不間斷的促進,使其產生疲倦的心理,已經無暇思考自己問題出現在哪里了,個人主觀能動性完全喪失:你既然這樣愿意管理我,那就管吧,我自己不用負責了,反正你讓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她的自信在逐步喪失。當組員達不到組長的要求時,組長又感覺灰心、失望,不再給予關注,從而放棄對組員的關心與幫助,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很容易讓員工產生自暴自棄的行為。所以,帶好組員是組長的職責,管理是要學習的,通過有效的管理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要給她們空間,讓員工學會以成長,而不包辦代替,剝奪他們成長的權力。
但是,人都是有情緒的。在不合理信念的驅動下,當人產生了情緒,即將要爆發出來的時候,如何能很好地控制情緒呢?以下有4種常用方法可以緩解情緒的發作:
第一:轉移注意法:想一想班組其他令人振奮的事情,想一想當事人表現好的方面,把自己從憤怒情緒的低點撈出來,緩解下緊繃的神經。
第二:移情換位法: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些情況我不太了解?”、如果我是他,可能也這樣!”,一個巴掌拍不響,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三:語言暗示法,提醒自己淡定、不能發火”、要穩住”、關鍵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破口大罵”, 把即將噴發的情緒語言給堵回去。
第四:放松練習:馬上深呼吸,或者來回踱步放松情緒。
80后團隊長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思考與學習,在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緒過程中,會發現情緒的爆炸點會越來越高,那么,作為組長的修養也越來越好了,心理能量也越來越強大,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氣場,輕而易舉地讓員工跟隨自己,這種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自信,給人一種安全感,形成正能量,這是一種人格魅力。班組長做好情緒管理,一定會讓班組大受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