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眾傳媒上市快一年了,電信圈里的朋友們在欣賞江南春“創意創造生意”的同時,都還在苦苦思索增值業務的創意與賣點。客廳里的電視在向外延伸,就像當初的固定電話一樣,上班的公交車上,地鐵里,寫字樓的電梯旁,超市的賣場里……,都是分眾大屏幕的影子。分眾在技術、商業與媒體間找到了交集,利用并不前沿的技術在全新的商業媒體模式上取得成功。這個成功很大程度上因為分眾在企業的產品和其目標人群之間,建立了一條有效到達的渠道,而這個渠道又孕育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在美國,由于數據庫營銷與直復營銷開展的比較成熟,廣告渠道的區分已經非常精細,針對產品受眾的不同,進行針對性的廣告投放。而國內針對細分用戶廣告投放的概念,才剛剛興起,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很多。
而擁有龐大用戶群的運營商們,占據了獨享這一細分渠道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我們的運營商才剛剛開始意識到這一寶貴的商機。中國的手機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4億,而一談起手機廣告,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群發垃圾短信,中獎、辦證、銀行卡詐騙已經使手機廣告群發成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模式。前不久,中國移動開始嘗試聯合合作伙伴開展手機廣告的業務,最后大家探討的是除了商務模式,還是商務模式,是否有用戶會接受,為什么樣的用戶提供服務仿佛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這讓人不由的想起去年中國移動推出的“航信通”業務,產品是好產品,可不分青紅皂白,自己的“全球通”用戶統統圈定為目標用戶,自然是叫好不叫座。其實移動完全可以從它的BOSS系統中,識別出“航信通”的目標用戶群,并進行針對性營銷。例如某用戶關機2-3個小時,然后從一個地方漫游到另外一個地方,必然是乘飛機出行,如果這種行為具有一定的規律,必然是商旅用戶。這時再對目標用戶進行精確營銷,必然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用戶是需要研究的,需求是需要創造和發現的。
寫過《第三次浪潮》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曾在上個世紀,就預測當初的制造業會向今天的以服務和體驗為主的信息產業演進。在通過制造業滿足了人們基本生存需要之后,人們自然需要通過體驗服務滿自我實現的需求。我們實際上已進入信息經濟社會,信息商品相對于傳統商品在行銷上提出了新的策略要求。因為信息商品是體驗型商品,運營商在為用戶提供無形的信息服務的同時,是否能夠滿足用戶的消費體驗需求成為運營商未來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現在移動終端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須品,每天隨身攜帶,形影不離,忙時拿出來看看時間,閑時拿出來發發短信,打打游戲。手機已經成為人們連接信息社會的窗口與紐帶。同時無處不在的網絡又記錄著用戶的所有行為,幾點開機,幾點關機是用戶的起居習慣,LBS會記錄下用戶精確的移動軌跡以及停留的時間,后臺的數據庫會根據基站與用戶漫游的位置判斷用戶所有的生活軌跡信息,而針對生活軌跡與行為習慣的精確信息服務確是用戶最為需要的。群發的垃圾廣告短信看來只是被錯放了位置的信息(非法短信當然除外),不同的細分人群自然有自己的生活軌跡特征,他們對信息的需求也不同。假想某一天中午,當你經過某餐館的時候,手機自動接收一條餐館的菜品口味信息;當你經過商場時,手機會自動接收商場某品牌商品的特賣信息;你的彩鈴設置為INTEL的廣告背景音樂,為此INTEL為你的所有來電買單……
江南春很聰明,在想到利用樓宇傳播廣告的時候,便請來AC Nielsen的對用戶的生活軌跡做了詳細的調查研究,研究以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四地為例,發現每天人們上下電梯平均4-6 次,每次等候時間平均為2.4 分鐘,正是這十幾分鐘的時間,成就了分眾傳媒的廣告媒體藍圖。江的目標遠不止于此,從江的BLOG上看,目前分眾著手打造的,是一個生活圈媒體群。其中包含有:中國商業樓宇聯播網、中國領袖人物聯播網、中國商旅人士聯播網、中國時尚人士聯播網、中國醫藥聯播網、中國賣場聯播網、中國便利店聯播網、中國公寓電梯平面媒體等等,而早期借以發家的樓宇視頻網絡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這種布局正符合了體驗經濟中,目標人群各種生活軌跡的覆蓋,商業樓宇聯播網、針對的是中高端的白領人群,強調受眾對品牌的認知與鞏固;而賣場聯播網是針對快速日用消費品的日常采購和決策者,強調在銷售終端對沖動性購買的影響;健身會館的聯播網覆蓋了喜歡休閑的高端商務人群……。
江南春是值得學習的,現在對江南春的成功品頭論足似乎太早。電信行業在轉型,從傳統的基礎網絡提供商向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媒體化戰略看來是未來運營商的必然選擇,基于受眾體驗與生活軌跡的內容提供是媒體運營成功的關鍵。信息也好,廣告也罷,當新技術使隨時隨地的信息互動成為可能,運營商面對的是一望無垠的藍海,而要征服這藍海,運營商并不僅是學會游泳那么簡單。
騰訊科技
相關專題:Frost構建電信運營體系大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