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沈陽有信心成為中國一流的軟件產業外包與動漫基地。”日前,沈陽市信息產業局局長楊洪峰在上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這個聽上去雄心勃勃的愿望,北京、上海、大連、無錫、西安、南京和深圳等地都曾做過類似的表態。而目前,武漢、南昌、濟南,甚至嘉興等三線城市也加入了謀劃建軟件園的行列,這一理想的還包括西部重鎮成都也沒有放過。
政策驅動
這種沖動的背后,是國家對于發展軟件產業持續不斷的支持驅動力。
“‘十一五’計劃再次強調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目標,而且支持力度不斷增大,各地當然不會放過機會,現在大家都在制訂相關配套政策。”賽迪顧問軟件研究中心總經理牟淑慧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中國更加具體的軟件行業新政策很快也將出臺。發改委高技術司處長袁野上周對外確認說,這一政策即將出臺,他還透露,新政策仍將以原18號文件(《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為基礎進一步完善,內容涉及稅收扶持、投融資和行業標準等方面。
政策中的優惠條件勢必刺激中國新一波軟件產業的發展。 在原18號文件下,2001年,原國家計委、信產部曾發布過《國家軟件產業基地管理辦法》,由此帶動了上一輪熱潮。目前,北京、上海、西安、大連的軟件產業發展均已成氣候。
信產部經濟運行司副司長王秉科5月11日在無錫表示,軟件產業尤其軟件外包業已成為信息產業增長動力之一。2006年,中國電子銷售收入為4.75萬億元,軟件占據10%,其中軟件出口外包貢獻了50億元,年增長率高于50%。
牟淑慧認為,在政策利好背景下,中國軟件產業,尤其軟件外包業的發展前景毋庸置疑。事實上,連中國軟件外包業務最大的對手——印度也正借助中國政策機會搶灘本土市場,目前,該國前四大軟件外包企業已全部進入。
“印度除了利用中國成本優勢外,未來勢必與本土企業展開競爭,尤其爭奪中國的傳統客戶日韓企業。”牟淑慧說。
“有些亂”
但是,各地匆匆宣稱的愿望,給牟淑慧的感受是:有些亂。
“政策面當然是利好,但是,部分省市只是看到了政策趨勢,對當地發展軟件產業的條件與基礎認識還不夠。”牟淑慧說。
她表示,之前一批軟件基地規劃的基調,基本是“歐美軟件出口工程”。因為,中國對日本市場外包服務已有一定規模,但跟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印度相比,差距十分明顯。
“上輪發展確實形成了一些區域特色。”她說,比如大連的軟件外包、西安的業務流程外包(BPO)、深圳的嵌入式軟件等,這為新的規劃奠定了基礎。
不過,她同時認為,這一領域,國內已從最初單個業務如“軟件外包”、“業務流程外包”、“動漫”等許多“點”向“面”延伸,國家也將它們納入到現代信息服務業中。這表明,在整個軟件產業鏈上,中國企業可扮演更多角色,不一定非得全部定位于軟件外包。
而另一位IT咨詢人士則認為,跟一年前各地半導體產業規劃風潮一樣,軟件產業園的規劃,很大程度也是沖著國家的資金支持與優惠條件去的。牟淑慧補充說,政府每年都有一些資金支持,地方上也經常會拿出配套資金。
這可能是沈陽等“后來者”顯得更為主動的原因之一。
優勢比拼
但楊洪峰不認為發展軟件產業只是沖著資金而去。他說,沈陽發展軟件產業的歷程已經很長,早有基礎。
沈陽國際軟件產業園董事長趙久宏強調,當地有成本優勢,以人才為例,沈陽的成本約為大連的70%、北京的60%、上海的50%。楊洪峰說,在“五險一金”方面,沈陽社保基金的繳納基數、個人所得稅返還額度,比上海、北京等地更有競爭力。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并無特別之處。武漢東湖駐上海招商代表張權對記者說,各地優惠條件其實大同小異,關鍵要看企業愿不愿布局,是否重視某一市場。
楊洪峰更強調人才因素。他說,沈陽發展動漫的基礎是美術人才,該市每年大約有3000名美術學生畢業。
牟淑慧同時認為,北京、上海等地的優勢在于,企業眾多且有群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