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點半,成都小伙馬壯都會準時出現在天府軟件園B3樓的辦公室,打開電腦,泡上杯茶,然后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這幾天,馬壯剛完成一個資金申報系統軟件的編碼工作,接下來他要開始著手一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新項目。馬壯去年畢業于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學習過一段時間。今年初,思來想去的馬壯還是決定回家鄉成都發展。
“成都這些年軟件產業發展特別快,對于我來說發展機會肯定會越來越多。”馬壯現供職于成都一家本土軟件外包企業,對于目前的狀態,他自己很滿意:“回成都是一個恰當時間的恰當選擇!”
馬壯所說的“恰當時間”,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首批“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的大背景。
“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特別是發展軟件外包產業,是成都主動加強與國際經濟接軌、提升產業能級的重要抓手,也是成都發展特色地域經濟、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成都市副市長何華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介紹,目前全球服務外包的市場規模約在3000億美元至5000億美元之間,而且每年將以20%~30%的速度持續增長。專家指出,作為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成都首批進入“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這意味著在新一輪以服務外包為重點的國際產業轉移中,成都基本與沿海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有望在其中分到更大的“蛋糕”。
跨越式發展的“綠色引擎”
盡管“服務外包”還是個新事物,但早在2004年9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就聯合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所、東北財經大學等7家機構,完成了一份名為《創建世界辦公室中國園區(成都)戰略研究》的報告。報告指出,“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將是成都實現跨越式發展最重要的產業支撐”,未來,成都完全有能力扮演好“世界辦公室中國園區”的角色。
事實上,近幾年來成都市服務外包產業一直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來自成都市商務局的數據顯示:2006年,成都市服務外包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0626億元,同比增長523%,出口額達到113億美元,同比增長25946%,目前成都市服務外包從業人員近10萬人。
“服務外包具有帶動就業能力強、交易便捷、資源能源消耗少、無污染、附加值高、可有效回避物流瓶頸和貿易摩擦等特點,成為各地方政府解決資源和能源瓶頸、保護環境、緩解就業壓力等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成都市副市長何華章告訴記者,對成都而言,發展服務外包,可有效回避貨物貿易中成都的地理區位劣勢,凸顯成都在人居環境、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服務外包正充當著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引擎”。
對于這個“綠色引擎”,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付學坤也有著深刻的體會。
“軟件產業是成都市發展服務外包的基礎和突破口。”付學坤告訴記者,自2000年以來,成都市軟件產業持續保持40%左右的增長幅度,在3000多家軟件企業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軟件外包企業,形成了面向歐美和日韓開展軟件外包服務的企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僅成都高新區就實現軟件產業銷售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35%;軟件出口(含嵌入式)超過7000萬美元。
據商務部軟件出口合同登記系統顯示,2006年成都軟件服務外包出口(含BPO業務)排名位居全國第五,成都的軟件產品目前已出口到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
“在我看來,成都軟件外包業的規模可能還要更大!由于統計口徑的不同,有一部分企業并未能進入到統計視野。”一家外資軟件公司駐蓉首席代表告訴記者,由于種種原因,這家外資機構雖然還沒在成都成立公司,但代表處已經承擔了一部分來自國外本部的外包業務。
事實上,隨著成都軟件外包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國內外知名企業已將成都作為西部投資的首選地,摩托羅拉、英特爾、微軟、SUN、賽門鐵克等32家世界500強企業和華為、中興通訊等國內知名IT企業相繼在成都設立了研發機構。就在不久前,成都還迎來了IBM全球服務執行中心、EMC中國解決方案中心、賽門鐵克和華為聯合組建的新公司等一批新伙伴的到來。
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成都服務外包業的集聚效應也日漸增強。目前,成都市通過“雙軟”認證的企業已超過500家,通過和正在進行CMMI3級以上認證的企業35家,7家銀行和保險業后臺服務中心已建成使用。此外,成都市還建立了包括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國家863軟件專業孵化器、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國家數字媒體產業化基地、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基地等在內的多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一個分領域、成體系、立體化的發展格局在成都已初步顯現。
“在此基礎上,成都市構建了以成都高新區為主要聚集區,連接成都市武侯區、都江堰市的成都服務外包產業帶,呈現出‘以園群聚、關聯互動、帶狀發展’的產業集聚態勢。”成都市商務局副局長唐華告訴記者,在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市已經具備了承接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基礎和實力,成都正成為海內外服務外包產業的資源匯聚地,成為眾多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實施戰略布局的重要城市之一。
“來了就不想走”的“成都優勢”
“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這句話,被很多有心的成都人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成都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里環境優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自公元前310年建城以來,成都從未改過城名、從未遷移過城址,成為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個奇跡。
然而,這一切似乎還不足以吸引國際產業轉移,成都的優勢究竟在哪里?在天府軟件園,記者隨機采訪了一家名為“新電信息科技(成都)公司”的新加坡全資公司。據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威廉·顏介紹,新電信息科技(成都)公司是新加坡電信在華設立的第4家公司,也是集團公司下屬企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之一。
“從董事局決定新公司落戶成都到正式運營,前后只用了3個月時間。現在,我們公司成立已經有18個月了,在這里我們接待了全球30多個重要客戶,他們對我們新公司的發展能力非常滿意,也感到很驚訝!我想,這是與當地良好的發展環境密不可分的!”曾長期在新電集團新加坡與印度客戶中心工作的威廉·顏說,這18個月里,公司沒斷過一次電、沒斷過一次網絡,這在很多地方是難以做到的!
更讓威廉感慨的是成都軟件產業的發展速度。“記得最早時,我們在食堂就餐的只有5個人,現在食堂吃飯可要排長隊啦!聽說最近要增加2家新食堂,都是數千人規模的!”威廉嘖嘖地說。
威廉的感受代表了眾多成都“新移民”的心聲,他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不僅高度重視服務外包,而且發展決心大、措施細致到位!
據悉,成都市已將服務外包確定為全市戰略性產業,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和市長葛紅林多次調研全市服務外包產業,親自主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專題研討會、調研會、座談會,部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工作。
“成都市還專門成立了發展服務外包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由分管副市長主持的服務外包聯席會議制度也定期舉行,這些舉措有力地促進了成都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唐華告訴記者,“在成都各級干部中,現在最流行的詞匯是服務外包,招商引資的最大興奮點是服務外包,而目前發展最快、成效最明顯的也是服務外包。”
在政策層面上,成都市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成都服務外包發展的若干意見》、《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軟件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配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意見》等,制訂了一系列推進服務外包產業快速發展的財政、稅收、投融資、政府采購、人才培養、產業集聚發展、扶優扶強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可謂集全市之力發展服務外包。
吸引眾多外包企業匯聚蓉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成都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成都是我國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現有科研院所70多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到63萬人,列全國大中城市第四,西部地區第一。與全國主要城市相比,成都不僅具有人才數量的相對優勢,而且具有人力成本、人才穩定性高等優勢。據統計,成都服務外包人力成本較北京、上海低1/3以上,企業員工流動率僅為5%。
近年來,成都建立了與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服務外包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形成國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民間培訓機構及社會團體等相結合的梯次結構人才培養體系。
“我個人覺得,發展服務外包業,人才是第一位的!”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軟件與服務外包學院院長李超教授告訴記者,盡管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產業發展的好壞,但我們有能力把人才培養好、儲備好,以免到時候來個措手不及!據介紹,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軟件與服務外包學院是全國首家專業服務外包學院,目前,它已成為成都乃至西部地區服務外包領域最大的培訓機構之一。
據悉,成都市有關部門正積極引導各高校加強與服務外包企業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引進市場機制辦學,面向企業培養新型應用型服務外包人才。未來,成都將發展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服務外包人才的資源中心。
良好的商務環境和人居環境為成都打造“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提供了保障。近年來,成都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際人居領域最佳范例獎”、“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獎勵和稱號,當選中央電視臺“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和《財富》雜志“中國十大商務城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成都的生活成本在11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中處于較低水平,其高級寫字間租賃的平均價格只是深圳的36%、上海的27%、北京的33%,成都的房價也遠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此外,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完善、綜合工業體系完整、信息產業積聚發展、金融市場發達、中介服務體系健全等優勢也為成都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家首批知識產權示范城市之一,成都建有完善的知識產權與信息安全保護體系。成都在全國率先構建了以軟件行業自律公約制度、軟件從業人員準入制度、軟件企業誠信登記備案制度和行業誠信數據庫為核心內容的誠信體系,形成了“政府引導、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誠信機制。2005年、2006年,成都連續實現了外商投資企業知識產權零投訴。
打造服務外包的“成都品牌”
8月21日,日立信息系統有限公司高層一行數人從北京、上海等地齊赴成都,他們此行的目的既不是做市場調研,也不是考察投資環境,而是沖著一個名為“成都軟件人才培訓聯盟”的組織而來。
據悉,這個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并提供相應政策、資金支持的人才培訓聯盟,成立于今年7月31日,是西部第一家區域性軟件人才培訓聯盟。據聯盟負責人、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付學坤介紹,之所以創建這樣一個聯盟,就是要整合成都各方資源,打造一個信息匯聚、人才培訓與交流服務三位一體的高效平臺,解決高校、培訓機構與企業之間人才供需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為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的迅速發展,成都市政府從市工業發展基金中專門安排了2億元資金,全部用于服務外包人才培訓的“倍增計劃”。目前,成都市已發布了《成都市軟件人才工作實施方案》和《成都軟件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2007年—2010年)》,確立了“十一五”期間服務外包人才的供給發展目標。未來5年里,成都將培養服務外包從業人員20萬人以上。
“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們與市政府簽了協議,今年就要完成4萬人的培訓規模,到年底,市里是要按人頭點數的!”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付學坤笑著說。
事實上,為了打造服務外包的“成都品牌”,早在一年半以前,成都市委、市政府就搭建了首個西部軟件外包服務平臺———“天府軟件外包業務平臺”,它不僅為成都中小型軟件企業提供國際國內市場渠道拓展咨詢、金融擔保、投融資、軟件外包業務支持等服務,還在歐、美、日、韓等地設立了20多個辦事處和聯絡點,為海內外知名企業落戶軟件外包業務平臺提供“無縫”服務。
然而,成都在不斷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清醒意識到自身的困難與不足,比如外包企業規模普遍不大,承接外包定單的能力有限,人才結構呈“橄欖狀”,高端與藍領人才比例偏小等。因此,成都在承接國際產業的轉移上,沒有照搬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發展模式,而是積極謀劃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服務外包業超常規發展路徑。
“市委、市政府領導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高起點謀劃,在現有軟件外包業的基礎上,結合成都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戰略,面向國際國內大市場,積極拓展包括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醫療服務、文化服務、教育培訓服務產業等在內的‘大外包’領域,用外包的理念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實現成都向服務經濟型城市的轉型。”成都市商務局副局長唐華告訴記者,市委、市政府正在籌建一個名為“成都服務外包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機構,該中心除了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為企業提供無償對接服務外,還將主導完成對成都市服務外包品牌的整體營銷工作,幫助成都實現從出口商向全球業務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對于中西部城市來說,發展服務外包,難就難在觀念的改變上!”為此,成都市委中心組集體學習時專門邀請了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的朱曉明主任前來授課,成都市委組織部聯合成都市商務局連續舉辦了數次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專題講座,成都市委黨校還固定開設了服務外包的課程。據悉,未來3年,成都市所有干部都將接受一遍專門針對服務外包的培訓。
“不管是企業集群的速度,還是行業發展的態勢,成都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較,都是有競爭力的!”成都市副市長何華章告訴記者,成都將抓住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世界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在世界服務外包需求“井噴”的大背景下,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世界級服務外包基地。
“抓服務外包,成都堅定不移!力度也越來越大!”采訪結束時,何華章向記者發出熱情邀請:“希望你們明年再來成都看看,肯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成都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目標
成都市商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