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軟件測試外包和服務提供商文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市的消息成為軟件外包行業的熱門話題。文思正式登陸紐約交易所,當天共融得資金6502.5萬美元,成為國內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軟件外包企業。目前我國共有5家上市的軟件外包公司,與其他四家不同的是文思主營的軟件測試外包,占其營業額的50%。此次成功上市,不僅標志著我國軟件測試服務外包業務得到國外企業的認可,同時也為我國軟件外包業務從1.0向2.0的邁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外包繁榮背后的隱患
軟件外包業務屬于規模經濟,同時由于中國具有低成本優勢,且近幾年中國軟件人才不斷增加,因而吸引了不少國外企業。“中國加入WTO以后,歐美國家不希望印度成為其惟一軟件外包國家,這給了中國軟件外包業很好的發展機會。”業內資深人士、聯合創新總經理馮嶸分析國內軟件外包業近幾年快速成長的原因。然而,在中國軟件外包行業一片繁榮的背后,還存在著一些隱憂。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秘書長胡崑山指出,歐美和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近年來持續進行軟件和信息服務的地區轉移,將大量的開發和售后服務工作外包給一些生產成本比中國更低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我國軟件產業出口增幅下降。
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表明,目前印度占全球ITO市場總額的65%,BPO市場總額的46%。歐美和日本近年來持續進行軟件和信息服務的地區轉移,將大量的開發和售后服務工作外包給其他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其中歐美主要外包方向是中東歐,其次是東南亞地區,日本主要外包方向也開始從中國少量地向東南亞地區轉移。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軟件出口外包達到60億美元,增長68.8%,占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總額的9.7%。但受國際軟件外包多元化轉移影響,2007年上半年我國軟件出口32.7億美元,出口增速已明顯下降。
過渡時期人才稀缺
90年代初期,國內軟件外包業務剛剛起步,承接和編寫的軟件項目大多很簡單,以軟件開發為主。然而,隨著各國軟件外包產業競爭加劇,我國軟件外包產業突破以往以開發為主的單一接包模式的1.0時代,向工業化、流水線式的多業務接包模式的2.0時代發展。企業規模的大小和對軟件產品質量的控制能力,已成為決定我國外包企業接包的關鍵。
未來5年,我國政府計劃將中國測試和服務軟件外包產業的規模提升到與印度相當,這需要中國企業自強不息,因為中國軟件企業要與印度外包企業爭奪國際市場還存在諸多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表現在規模上。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500人以上的軟件外包企業不到20家,國內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東軟集團也僅僅達到6000人的規模。根據國際上一些大型外包項目的操作經驗,一般達到3500-4000人的規模才能夠拿到大項目。而印度軟件企業則動輒上萬人的規模。
以測試業務見長的‘文思’計劃今年的員工規模達到10000人。在擴張上,采取的首要方式是并購,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Google的一位投資人卻對‘文思’CEO陳淑寧提醒道,“企業要發展就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光并購是不夠的”。陳淑寧也承認“并購不是唯一途徑”。然而由于我國對軟件測試重要性的認識較晚,專業的測試人才培養滯后于外包企業的用人需求,專業測試人才稀缺。據前程無憂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軟件測試人才缺口為30萬人,且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人才的稀缺使得產品質量無法保證,這成為制約我國軟件外包產業升級到2.0時代的主要障礙。
目前我國正處于軟件外包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人才供給必須滿足產業的發展需要,去年國家信產部聯合五部委頒布124號文件,特別強調要“加快培養軟件測試人才,開展軟件評測技術的研究……….”。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軟件測試的人才缺口除了國家支持外,更需要高等教育、職業培訓、企業三方的通力配合,為我國軟件測試人才培養獻計獻策,這樣才能逐步實現供需平衡的良性發展結構,促進我國軟件外包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