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我們可能曾經因為被稱為“世界工廠”而暗自高興,為巨大的貿易順差而自豪。但是今天,當我們意識到環境污染加重,自然資源開采過度,眾多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時,當發現“8億件襯衫只能換一架波音飛機”時,我們意識到做一個“世界工廠”也許并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針對這種狀況,有識之士提出中國應該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辦公室”的轉變,筆者認為這種提法恰當的指出了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當今中國最切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大力發展以服務外包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
產業轉移的國際趨勢和我國產業格局現狀
當信息流、物流變得發達,世界逐漸變平,產品在哪里生產已經不再重要。此時,各地域的經濟體會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信息優勢,利用世界范圍內的專業化分工對產業進行有選擇的發展,把高附加值的、綠色環保的、自然資源消耗相對少的產業保留下來,以獲得高增長、高收益,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同時把低附加值的、污染嚴重的、對資源消耗嚴重的制造業轉移出去的。
例如,日本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已陸續將鋼鐵、水泥、汽車、家電等部分制造業轉移到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和中國;香港則將80%—90%的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及附加值較低的工序轉移到珠三角地區,開辦了4萬多家企業。美國更是如此。美國中西部地區,包括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州、俄亥俄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等曾經是世界矚目的工業基地,有著名的汽車城底特律、鋼都匹茲堡及重工業城市克利夫蘭和芝加哥。但是自上世紀中葉起,這些地區的制造業開始大量向海外遷移,甚至一段時期內產生地區經濟蕭條。之后,金融、通信、旅游、醫療等服務行業在這些地方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根據《CIA世界各國概況》的數據,2007年美國的第二產業僅占GDP比例的20.6%,而第三/四產業(服務業)占GDP比例78.5%。美國成功實現了產業的轉移和升級,如今主要從事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它擁有全球最多的專利技術,甚至主導全球經濟規則的制定,它還是信息產業的壟斷供給者。而對制造業產品的需求,通過巨大的貿易逆差同樣得到了滿足。
從中國當前的狀況來看,我國三大產業占GDP比重的排位順序是“二三一”結構,根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1.7%、49.2%和39.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2006年還下降了0.3個百分點。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在60~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
世界范圍內的產業分工格局
高端產業將是未來世界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當前經濟全球化已日益深入,國際間商品、勞務與資本市場的相互依存還在不斷加深,世界范圍內產業分工的金字塔結構已現雛形。
美國處在金字塔頂端,其經濟的主要特點為知識型經濟,其金融、教育/科研、電信、零售、娛樂、法律、醫療、民航均居全球之首,保持了服務貿易的最大出口國地位,擁有世界最多的技術專利,擁有最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英國、日本、韓國等處于第二層次。這類國家現代服務業發達,所從事的制造業往往都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
比如日本、韓國主要從事資本密集型、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均比較高的中、高檔消費品的生產。日本曾經也是“世界工廠”,如今已經成功實現產業的升級。
中國和很多發展中國家還處于第三個層次,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的中、低檔最終消費品的生產和加工。在這個層次里,技術相對成熟,需求相對不足,供給過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于是價格成為最主要的競爭因素。當競爭激烈,利潤就會趨薄。中國的紡織業就是最好的例證。
處于金字塔最底層次的絕大多數是低收入國家,如亞洲的孟加拉,以及數量眾多的非洲國家,他們主要從事農業與初級產品的生產與加工。
中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勢和必然性
中國現在的基本國情是13.6億人口,環境壓力巨大,資源匱乏,水資源、森林資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石油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同時,中國能源的消耗產出比嚴重偏低。有統計數據表明,2003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國高2.3倍,比日本高8倍,比印度還高0.3倍。為了保持穩定,促進就業,中國需要大量的工作崗位,因為生產力水平落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低,只能大量引進和發展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低附加值的制造業以獲得工作機會,進而加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連續保持高度發展,但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的代價正大幅度吞噬著經濟成果。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決策的巨大難題。而解決這一難題的最終答案就是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產業升級。
今天,在全球興起的服務外包風潮,為中國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提供了重大機遇。服務外包是當前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新形式。國際范圍內的很多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為了專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把非核心業務剝離出來,交由更專業的和更低成本的第三方完成。按承接外包的境內外地域分,服務外包分為“境內外包”和“離岸外包”;按業務領域分,可以分為信息技術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當前 ITO占據超過60%的全球市場份額,業務流程外包市場份額近40%。2007年國際服務外包總值已經達到了1.2萬億美元,未來幾年還將以30-40%的速度增長。國際間的產業轉移給我們提供了絕好的產業升級和重新定位的良機。
中國當前選擇大力發展以服務外包為代表的現代服務產業,實現產業戰略調整,具有以下幾點優勢和必然性:
首先,服務外包產業可以涉及到很多行業,業務范圍非常廣,從低端的軟件測試、人力資源代辦代理,到中端的財務處理,客戶服務,再到高端的軟件研發、項目管理,無所不包。這一特性使得服務外包的職業覆蓋面廣,提供職業機會多,吸納就業能力強。很多的離岸外包項目,本質上就是勞動力出口。選擇發展服務外包是充分結合我國國情的因勢利導。
其次,相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業,服務外包產業的信息技術承載度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綠色經濟,具有先天性的可持續發展優勢。以信息服務業為例,軟件業出口創造的價值是制造業的20倍,但是創造單位GDP的能耗,只有傳統制造業的20%,也就是說中國軟件出口1億美元,和制造業出口20億美元創造的價值相同。
第三,從國際視角來看,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可以把中國的產業定位從金字塔第三層提升到第二層,這種目標選擇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因為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只有制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分工更加細化,才會產生大量的業務和流程的專業化剝離。中國在今天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的另一個重大優勢正是中國有發達的傳統制造業。我國制造業在大力吸引國際服務外包的同時,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境內外包。所以我國服務外包產業面臨的是“境內外包”的內需和“離岸外包”的外需雙重市場疊加,此優勢是任何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無法比擬的。同樣,也只有服務產業相當發達,才能獲得更高端的產業定位。
國內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已有政策導向
2007年3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把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的重點,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承接信息管理、數據處理、財會核算、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具備條件的沿海地區和城市要根據自身優勢,研究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備國際資質的服務外包企業,形成一批外包產業基地。” 商務部實施了服務外包的“千百十工程”,當前已有14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3個服務外包示范區,1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各方面工作正有序推進。
從已經被認定為“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的名單,我們發現其中基本都是沿海城市和內陸發展相對領先的省會城市,當這些城市謀求產業升級時,必然要將原先傳統生產制造業領域部分項目逐步向內陸相對落后地區轉移,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警惕可能出現的問題。其實一國之內各城市之間的產業定位和競爭與世界范圍內各國之間的產業定位和競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沿海發達地區很容易會把原有的高污染、高能耗工業項目遷往中西部地區。所以中西部地區在招商時應該有所選擇,要秉持科學發展觀,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要考慮到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建議國家也能夠充分借鑒沿海地區早期發展唯GDP的教訓,在宏觀層面有更為細致和嚴格的監督、控制措施出臺,以實現全國各地區產業的良性替換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