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態,創見未來。12月9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和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8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在美麗的蘇州金雞湖畔盛大開幕。吸引了逾200位科技領域權威專家學者以及50多位科技企業的領軍人物共同參加,陣容豪華空前。中國高科技領域未來一年的發展,在此可有所管窺。
意能通的快速發展之路
在10日的活動上,蘇州意能通CEO劉雨松受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邀請到場發表了題為《人工智能巨頭下的發展之路》的演講。作為國內領先的AI客服企業,意能通近年來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基于其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核心點上積累和突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智能客服產品現已為國內金融、教育、旅游、運營商等多個行業的600余家領先企業成功部署了8000余個AI坐席,代替人工逾4萬人。截止到今年9月,意能通已累計完成了4000余萬的融資,受到國內如正軒資本、長虞資本等眾多一線投資機構的青睞。意能通也因此獲得了2018第一批“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的稱號,與曠視、商湯、進化動力等人工智能企業共同摘得維科杯“2018中國高科技行業最具成長力企業”獎。快速成長的意能通,在沒有雄厚背景扶持情況下,依靠自身的勤奮和堅韌,走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發展之路。
劉雨松:AI企業要懂得如何存活
在演講中,意能通CEO劉雨松分別從算法、工程化、大數據、算力等AI技術的4個方面分享了意能通人工智能創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不要迷信過于豪華陣容,三個和尚沒水喝”,“人工智能的前期只能靠人工去堆砌”,“工程才是做好AI的鑰匙”,“1%的核心算法代碼想要跑好,要99%的“工程”代碼的支持”,“最新的技術不是最好的技術,適合你所需的才是最好的”等鮮明觀點,其中尤其強調了人工智能公司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算法模型上,還要更加關注的技術的工程化,更加關注數據的質和量,因為創業的首要任務是存活,要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盈利,不要一味指望AI達到足夠聰明的時候才考慮掙錢,只有能夠通過現有的技術進行變現,才能夠在創業中存活下去。
劉雨松博士的發言獲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同時也道出了AI發展的“實”,一語點破了當下擠壓人工智能發展的泡沫。在同一會場中,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家馬毓昭、烏鎮智庫理事長張曉東、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阮彤等都發表了精彩演講,在會議的圓桌論壇環節,各位嘉賓還針對劉雨松提出的“工程化才是AI的鑰匙”的議題進行了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對于理論與技術的關注角度以及對于產業發展的態度讓我們看到,在人工智能強勁的風口下,仍然有很多的學者和企業家在冷靜踏實地推動著技術的發展,這是科學技術領域的幸運,也是努力耕耘者的機會。我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踏實專注技術的企業能夠通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讓大眾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