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制造”的標簽比“印度制造”的標簽更為普遍,但在中國制造并不一定是由中國制造。用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將成為“由印度制造”的同義詞,印度人不僅會從全球化中獲得工資收益,還會把利潤也留在手里。除非中國著手進行大膽的制度改革,否則印度在今后20年的表現也許會大大超過中國。
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否能長期持續,而且是有利于人民福利的經濟增長,取決于微觀的條件,有各個方面,有企業的競爭能力、有政府管理的質量、政府自己受不受監督、政府自己有沒有節制等等,這些都是微觀方面的條件,也就是說是制度方面的條件。
在我看來,中印之間的比較,中國在哪一個方面都比印度強,除了經濟體制;印度在哪一個方面都比中國差,除了經濟體制。這就是我這幾年做的研究得出的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
經濟發展取決于制度條件
一般談印度問題,大家知道比較多的是它的劣勢。很多國內記者、學者也有談到,一去印度就覺得又臟又差。他們這么講也不能說是錯的,但是我要問一個問題,這么差的硬件環境,為什么印度的經濟增長現在能達到8%呢?
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印度肯定在一些方面做得不錯。印度的劣勢是非常容易用眼睛看到的,而它的優勢是非常不容易看到的,它是一種隱性、無形的東西,這是需要你去考察的,是需要你去做研究的。
從歷史上來看,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印度的發展速度,大概是3%.到了80年代達到了5.8%,差不多6%了。90年代差不多還是在這個水平上。2001年印度的增長是5%左右,最近幾年,印度的增長達到了8%-9%,達到了東亞速度。
從印度速度到東亞速度,這是印度非常了不起的轉變。而你要是80年代去印度和現在去印度,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沒有那么大的區別,高速公路還是很差,等等。但是如果你真正去了解印度的經濟變革,是有了非常大的變化。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是可能取決于很多你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取決于企業的競爭能力、企業的管理、政府的管理等等這些不容易量化的制度條件。
印度最大的劣勢是婦女地位低
世界衛生組織定期會發布一個名單,哪些第三世界的國家有合乎他們標準的醫藥生產廠商。他們從比較便宜的醫藥廠商那里購買便宜的藥,免費發給非洲的病人。他們不會從西方的跨國公司購買,而是從巴西、印度、中國等國的企業購買。但是要保證藥的質量沒有問題,對這些廠商進行嚴格的測驗,而這個測驗跟美國醫藥管理局、歐洲醫藥管理局都是使用一樣的標準。在每年公布的名單上,有100家印度醫藥廠商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藥品的質量和療效的標準,而在這個名單上,中國醫藥公司只有2家,而且有一家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基地。
印度有這么多的劣勢,為什么經濟表現能夠保持不錯,還能產生一批世界級的本土公司呢?我先從文盲率講起吧。
如果你到中國工廠去參觀,就會發現很多的女工;如果你到印度的工廠里參觀,可能看到的都是男工。原因是什么呢?印度的婦女文盲率非常高,做簡單的服裝業,并不需要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天才,但是必須具備有一定的知識,至少能看明白墻上掛的那些規章制度。印度成年女性文盲率是52%,中國對非文盲的定義是能認識2000個漢字,而印度對文盲的定義是,你不能用你本地的語言寫你自己的名字,所以這個統計是嚴重低估印度的文盲率。印度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基礎教育方面做出了他們的努力,但是我覺得他們可以做得更多。
東亞經驗證明,婦女對促進經濟成功方面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基礎教育投資在前,經濟成功在后。雖然韓國和日本都有嚴重的重男輕女問題,但是這兩個國家對婦女的教育從來沒有忽視過。我看到一些歷史上的材料,在這些國家當時制造業勞動的人口里,很多優秀工人都是婦女。研究表明,第三世界國家中婦女地位高的,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就會快,在控制其他所有的變量以后,婦女地位對經濟增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這也是印度的問題,印度婦女的地位非常低。
全世界都是婦女的壽命比男人長,但是印度是例外,這說明什么呢?印度社會對婦女的歧視程度很嚴重。在我看來,這是印度現在為什么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到印度去參觀,看它的外包行業,比如說美國很多電話服務外包到印度,接線員會講英文的,百分之五六十都是婦女,但是到工廠看,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男人。我跟同事到印度參觀,我總是跟他們打賭,住的飯店看到的服務員,如果有10個服務員,肯定7個是男的3個是女的,而中國這個比例剛好相反,到現在為止這個賭我從來沒有輸過。中國婦女的地位比較高、能力比較強,這是中國制造業產業能夠成功的非常關鍵因素。而現在我看到中國失學兒童,最先失學的就是小女孩,這是我非常痛心的,這是在葬送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當然這里也有非常復雜的因素,教育收費等等。
印度的軟件業和制造業在高科技那一部分都比較強,但印度的問題在于,它能夠生產世界上先進的藥物,但是不能生產襯衫、不能生產襪子。印度最基礎的制造業,基于非常復雜的原因而不成功?,F在印度政府千方百計在改善它的簡單加工業,主要問題在于基礎教育差。
印度的金融優勢最大
講了印度這么多的劣勢,我講一下印度的優勢。
我覺得印度經濟的最大優勢就是金融優勢。印度的發展跟中國的路徑是很不一樣的,印度1991年的經濟改革是外部推動的,當時發生的盧比危機,有一點類似于現在的金融危機。當時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介入,要求印度進行金融改革,印度的步伐非??欤?992年已經開始銀行的私有化了。很多人總是講印度對外資限制,而中國對外資開放,實際上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不是太準確。我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是印度同時對內資開放,也對外資開放,而中國只對外資開放,對內資不開放,中國和印度的主要區別,是在內資政策方面的區別,而不是外資政策方面的區別。
中國的經濟改革早于印度10多年,而中國的金融改革卻晚于印度10多年。印度的經濟改革和金融改革是同時啟動,而中國是經濟改革在前、金融改革滯后。1992年,印度的股票市場就取消了政府的定價,完全是市場定價,而現在中國現在還是由證監會來定價。中國對外資銀行的限制是20%,印度1998年從20%提升到40%.
我下面說一個非常簡單的案例。印度最有名的軟件公司INFOSYS,有9萬多個雇員,銷售達到50億美元,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軟件公司。這個公司的發展跟印度金融體制的改革有相當密切的關系。當它銷售收入只有10萬美元的時候,就能夠從當時印度的銀行獲得相當于100萬美元的貸款,公司的6個創始人都沒有任何的政治背景。
INFOSYS是一家本地的高科技公司,它的競爭對手是IBM、通用電器等等,他們的工資可能是它的兩三倍,甚至四倍,怎么留住好的人才呢?本土公司沒有此時此刻的優勢,但是有一個將來的優勢,它可以給你股票的期權。如果引申的話,就是私營企業必須有上市的渠道,才能夠有這樣的人才競爭的工具。如果印度也有一個證監會,一看是私營企業,說這種私營企業是不能上市的,那這個競爭工具就不具備了。
如果1993年孟買股票市場不讓INFOSYS上市的話,印度現在根本沒有這樣的一家公司。如果中國在90年代初期就進行金融改革,中國可能會出10家世界級的軟件公司。
并不是所有的微觀經濟指標都表明印度超前于中國,有些數據中國是領先于印度的。在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中國就業自由程度要超過印度。從員工的報酬和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來看,中國也是優于印度。但是在其他的方面,中國都是落后于印度的,對于員工的培訓,中國是落后于印度的,對于市場營銷重視的程度,中國是落后于印度的。
金融危機下應提高軟件設施建設
下面的問題是,微觀的優勢會不會變成宏觀的優勢呢?
經濟發展或者是經濟不發展,在我看來更多是取決于無形的因素,制度設計、金融體制、法律體制,但是我們國內很多人,包括很多政府官員有一種觀念,認為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硬件的設施。我們從這個觀點來分析這兩個國家。
所謂硬件設施是指公路、鐵路、飛機場等,軟件設施是金融體制、法律體制和企業管理等。硬件設施方面中國遠遠超過印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軟件設施方面,不能說在所有方面印度都超過了中國,但是在很多關鍵的方面印度是領先于中國的,這就是印度的優勢所在。長期來看,印度持續的經濟增長,是能夠自我維持的經濟增長。印度經濟還有一個比較優秀的表現,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和國民收入的增長之間的相關系數是相當高的,基本上是同步的速度。而中國出現了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很快,但是居民收入增長相對來講是滯后的。這也是因為兩個國家這種無形條件造成的。
如果我們看80年代兩個國家的電話普及率,國家一,每千人有107部電話,國家二,每千人有10部電話,這是硬件的條件。一般人認為肯定國家一在90年代的發展速度比較快,因為它的電話普及率高,通訊設施比較好。實際上國家一是蘇聯,國家二是中國。蘇聯在達到每千人107部電話之后就解體了。當然并不是電話造成國家解體。我想說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表現了一個國家一方面的成就,但是如果這個國家經濟體制非常沒有效率,就會阻礙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現在不少人有一種觀點,認為印度的公路不如中國,所以它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如中國。我們看公路的長度,1989年的數據,國家一擁有140萬公里的公路,國家二有86萬公里,那是不是肯定國家一比國家二先進了?國家一是印度,國家二是中國。在80年代時,印度的公路長度是領先于中國的,中國高速公路建設主要是90年代后半期才開始的,中國在1988年的時候只有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印度卻在英國統治下建設了很多公路。再看鐵路的長度。國家一在80年代擁有6萬多公里的鐵路長度,電氣鐵路有5300公里,而國家二只有5萬多公里的鐵路長度,電氣鐵路只有1700公里。而國家一是印度,國家二是中國。
經濟起飛主要取決于這個國家有良好的軟件設施,尤其是金融開放。中國普遍的看法,是認為現在面臨的國際金融風暴,應該建更多的鐵路、公路,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在我看來應該提高教育等等軟件設施的建設。
先有軟件設施方面優越的條件才有了經濟發展,有了經濟發展才有了資源,有了資源之后才去建設高速公路。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有沒有高速公路,是這個國家經濟成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這就是為什么印度現在沒有漂亮高速公路,沒有華麗的機場,但它的經濟也能夠成功。
引進外資不是越多越好
我們很多人過去覺得印度不行,說印度獲得的外資不多。印度獲得外資相當于中國獲得外資的10%,但是我和清華大學兩位教授做過一個研究,印度的企業確實獲得的外資不多,但是中國和印度的外資在行業分布方面有巨大的不同。在中國,任何行業都有外資。1998年我在江蘇做調查,參觀一個豆腐廠,豆腐廠也有外資。中國這種現象非常奇怪,高科技企業有外資,低科技企業也有外資,中國別的不行,豆腐咱們總能自己做吧?稍微受過一點經濟學訓練的人都會知道,外資的存在取決于本土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外國企業競爭能力的比較。如果本土企業非常具有競爭能力,那么本土企業應該是輸出資本的,而不是進口資本。你說本土優勢,連豆腐都沒有本土優勢,那什么還有本土優勢呢?
而在印度,雖然獲得的外資相當于中國的10%,但是每一分錢的外資都在高科技企業。通用電器在上海有一個研發部門,在印度也有一個研發部門,但是在印度的研發部門在規模、運行等等方面遠遠超過上海的研發部門。也就是說,印度的外資可能進入得少,但是從行業分布來說是比較正常的,即分布在相對劣勢的高科技部門。印度在高科技方面,雖然比較發達,但是相對于美國企業、歐洲企業還是有劣勢的,所以更應該在這些方面吸收外資。
這說明,外資進入中國不是一種技術的現象,而是一種金融的現象。為什么豆腐廠需要外資呢?豆腐廠是一個民營企業,獲得不了銀行的貸款,必須將自己的股權出讓一部分獲得資金進行發展。印度有咖喱廠,可以從銀行獲得貸款,所以不需要從外資獲得資金。中國的外資為什么行業分布這么普遍,這是我們金融失敗的一種表現。
我必須要說明,我一點也不反對外資,這不是外資的問題,是我們的金融體制出現問題了。如果你的銀行體制更有效率,使我們生產豆腐的廠能夠獲得資金,就不需要使用股本的資金來發展生產了,股本資金是非常昂貴的資金,特別是在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每年8%、9%這么高的速度時,通過股本資金來融資是非常昂貴的,貸款資金是比較便宜的。在經濟發展這么快的時候,出讓股本資金的成本非常高。但我也不責怪民營企業家出讓股本資金,因為他在也沒有辦法,因為他無法獲得貸款資金的情況下,選擇以股本資金來籌資可能是理性選擇。當民營企業家不能獲得貸款資金而選擇股本資金籌資,我覺得可能就是金融體制出現問題。
作者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