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輝軟件國際(集團)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遠明
印度是中國外包產業繞不開的話題。仿佛一夜之間,動輒擁有上萬人規模的印度軟件“大象”們突然出現在了中國軟件企業的面前。一批批中國軟件企業的老總帶著探究的心情去印度考察,同時印度同行們也大步邁向中國市場。他們意欲何為,對中國外包公司來說,這些印度外包企業究竟是對手還是老師?
很多人說印度外包公司進入中國是為了進軍日本市場,我不這么認為。事實上,印度軟件公司把中國的潛在市場看得很重要,一直希望得到中國政府的認同,拿到中國的單子。如果是想進軍日本市場的話,我認為他不會特意到中國設立企業,接日本市場的業務只是一個拓展中國市場的副產品。我相信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
如果面對的是日本市場,印度軟件公司不可怕,他們更多的是劣勢而不是優勢,其中最大的劣勢是文化背景。同樣,對于歐美市場來說,印度企業在文化背景上就占據了優勢。
上海微創軟件有限公司總裁王曄
在印度,外包的內涵和戰略地位已經發生了改變。印度外包企業在一些產品和技術上已經超過發包商的水平,在這方面,中國外包企業必須學習他們的經驗,省掉摸索的過程。
印度外包企業進入中國對我們來說威脅很大。他們一方面是利用中國的人才去開拓日本市場,另一方面是爭奪歐美在華投資企業的外包業務。中國外包企業面臨的競爭形勢很嚴峻。
上海博朗軟件開發公司首席執行官王瑞克
從商業的角度看,印度的文化并不一定比中國有優勢,而且印度人的英語溝通起來也并不一定順暢。中國可以找到比印度更優秀的人才,本地市場也比印度的更大。
比較而言,印度相對于中國的最大優勢是政府的重視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在中國從事外包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做生意比較依賴關系(Relationship),這種方式必然會形成很多的小公司,而印度的外包企業則遵循著行業市場規則,不管是知識產權保護還是安全保護,都是如此。
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劉積仁
中印外包公司的競爭肯定存在,原因是大家的成本結構差不多,又面臨同一個市場,競爭肯定會產生。但是外包市場很大,我覺得競爭不會那么激烈。事實上,有可能會形成一個聯盟的局面。比如印度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據了一半的外包市場份額,其他企業又是圍繞著前十名的企業開展業務,這樣就形成一個聯盟。中國也需要這樣。
在外包方面,中國人力資源的能力沒有問題,一個大問題是外包企業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升。
但是,中國和印度外包市場的比較很難在國家之間進行,只能在企業和企業之間進行比較,比如說中國企業和印度同等規模的企業進行比較,差距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不過,像印度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這樣一個季度增加2,000人的大公司,中國還沒有,這是我們的差距。出現這個現狀的原因其實是兩者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問題,他們起步比我們早一些。
另一個大的問題是環境問題。讓現在的印度年輕人做選擇,首選做軟件的肯定很多,這就跟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年輕人將鐵路工人視為最好的職業一樣,但你問現在的中國年輕人選擇什么事業,答案會很多。這可以說是中印從事外包產業的最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