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服務外包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呈現“遍地開花”之勢,其范圍十分廣泛,涉及IT服務、人力資源管理、金融、保險、會計、客戶服務、研發、產品設計等眾多領域。同時,隨著服務外包的層次不斷提高,服務附加值也在逐步增大。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IT、人力資源、金融、客戶服務的服務外包業務發展態勢尤其突出。
如火如荼的軟件外包
所謂軟件外包就是一些發達國家的IT公司將他們的一些非核心的項目通過外包的形式交給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的公司開發,以達到降低軟件開發成本的目的。眾所周知,軟件開發成本中70%是人力資源成本,所以,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將有效地降低IT開發的成本。目前,軟件外包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軟件公司降低成本的一種重要手段。全球軟件的銷售額為6000億美元,而其中軟件外包的銷售額即達到500億~600億美元。
軟件外包的大幅度增長為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軟件外包為中國軟件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業務機會,還有先進的軟件開發管理流程,以及嚴格的軟件質量控制體系。通過發展軟件外包產業,我國的軟件產業將逐漸告別手工作坊式的開發時代,進入工程化、規模化的開發領域。
目前在國內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由國外著名的信息技術廠商(如惠普、IBM、AT&T、MCSB)和國內新興的專業外包服務商所組成的軟件外包服務市場。分析預測,內需增長正在推動中國IT外包市場的發展,到2006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信息產業市場,2015年則會躍居全球首位。目前,中國主要面向韓國和日本提供IT外包服務,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紛紛進入,而精通英語和IT技術的人才越來越多,這為擴大外包項目流入國內奠定了基礎。
據預測,隨著發包商和服務商不斷嘗試多樣化、多層次的合作,服務將由低端走向高端,產業利潤也得到提升,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產業整體市場將呈現“發包市場結構集中化”、“區域市場結構分散化”的趨勢。
“發包市場結構集中化”,即來自歐美和日本的業務,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將繼續提高。計世資訊研究發現,隨著歐美發包企業更多的在中國尋找合作伙伴,以及中國企業進一步開拓歐美市場,歐美發包市場的比例將繼續提高;另一方面,日本發包市場規模仍將穩步上升,其上升步伐和2005年一樣,但繼續低于歐美發包市場。
“區域市場結構分散化”,即外包業務將逐步向國內二線城市轉移,區域市場結構逐步分散,以大連、北京、上海為中心的東北、華北、華東三個區域市場的比例將下降。計世資訊研究發現,2004年,東北、華北、華東三個區域市場合計的比例高達87.6%,2005年下降到75%左右。隨著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產業的發展,北京、上海、大連等地的人才缺口進一步加劇,引起人力成本的提高。而外包產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約成本,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力成本。為此,國內外包企業將嘗試在華中、西部等區域的城市開設分公司,一方面,解決企業人才缺口問題,另一方面,在這些二線城市,軟件人才成本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要低40%左右,這對企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方興未艾的金融外包
金融服務外包,是指金融機構將其公司業務運營過程中耗費大量人力的企業服務及操作中間環節,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金融外包服務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降低成本。外包的最初目的就是出于成本管理的需要,把自己做不好的業務外包給專業性公司去做。同時,專業性公司也從中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從而達到雙贏。其次是集中精力做核心業務。在過去的金融業并購浪潮中,管理層常被指責不顧股東利益,為做大而做大。金融機構實施外包戰略可以有效瘦身,突出核心競爭力。第三是能夠轉移風險。金融機構和外包服務的第三方提供者是戰略合作伙伴,是風險共同體,金融機構外包業務的同時也把一些風險轉移給了對方。
金融研究和服務公司Tower Group調查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出現了新一輪的金融服務外包浪潮。在所有行業中,金融業的外包規模僅排在制造業之后,位居第二。金融外包的范圍覆蓋了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等各類金融機構,主要發包市場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隨著金融服務業的外包趨勢正不斷加強,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務企業將擴大信息技術項目的外包業務,金額也將從2004年的16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34%。有機構預測,在未來5年里,美國金融業價值3560億美元、占整個行業成本15%的業務將被離岸外包。
對于中國而言,發展金融外包業務,可以從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遷移上百萬個金融信息服務行業的高薪職位,創造增量的優質GDP,對發展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不可低估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如今,中國已經邁開了向全球金融外包中心前進的步伐。2005年7月,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正式掛牌,從而標志著國內首家金融外包業務示范基地成立。而該示范基地的啟動建設,有利于將跨國公司的金融外包逐漸吸引到上海,逐步把上海建成國際跨國金融外包服務的后臺基地。
正在崛起的動漫外包
經過50多年努力,動漫產業已成為日本國民經濟的第六大產業。近年來,隨著日本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提高以及業務國際外包的擴大,日本動漫產業外包給中國、韓國的例子屢見不鮮。而對于謀求崛起的中國動漫行業而言,日本動漫的外包無疑是難得的機遇。
在日本,盡管動畫制作已采用數字技術,但仍需要龐大的繪畫工作。為削減成本,日本國內的動畫制作大公司開始實施國際分工體制,將描線上色等工序外包。數字顯示,日本動畫繪制工作90%已依賴海外。而中國的動畫繪制人才素質較高,而且低廉的人工費的確讓日本動漫產業驚喜不已。一位日本動漫行業人士介紹,因為在日本制作一頁漫畫成本比中國高得多,所以很多漫畫社都采用外包形式,將制作轉移到中國。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許多動漫制作企業已經在承攬日本的外包業務,擁有一大批年輕的動畫制作人才。著名的手冢卡通制作公司14年前在北京設立了制片廠。日本NHK電視臺的《火鳥》,其制作工作就是由日本土奇玉縣新座市制片廠的60名工作人員和北京制片廠的120名工作人員共同承擔,該公司還投入資金對北京當地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在經濟發達的深圳,發展動漫外包產業也有相當的優勢和潛力。深圳有大量高科技公司和良好的市場運營環境,以及較強的財政支持。近年來,通過深港合作,把西方國家的動漫產業生產環節的一部分引入深圳,不僅增加了就業,培育了人才,還可以促進深圳國際化城市的發展程度。而在西部城市成都,更是以承接動漫外包打開了一條發展新思路。目前,成都動漫產業對外加工主要集中在游戲領域,發包企業集中法國、韓國和新加坡。韓國的盛大公司在成都有工作室,歐洲最大的手機游戲公司法國智樂也落戶此地,連英特爾公司也在這里建成了成都數字娛樂產業公共技術平臺,此外,EA(電子藝界)、育碧等國際知名數字娛樂企業相繼相中成都。
對于中國而言,在迎接動漫外包這一難得機會的同時,我們也應充分利用這一機會,營造良好的動漫產業投資環境,加緊培養編創、制作及經營人才,在贏得就業機會的同時,不忘培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