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博科資訊物流供應鏈研究中心主持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市場效應調研活動成果公布,調研顯示,討論到企業物流分解的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3個子系統時,90%的企業表現出對銷售物流外包的興趣。換句話說,90%的企業傾向于將銷售物流社會化,外包給專門的物流服務企業。
企業銷售物流的三種模式
銷售物流是指生產制造企業、零售流通企業出售商品時,物品在供方與需方之間的實體流動,又稱為企業銷售物流,是企業為保證本身的經營利益,伴隨銷售活動,不斷將產品所有權轉給用戶的物流活動。
據物流業內專家介紹,企業銷售物流有三種主要的模式:生產流通企業自己組織銷售物流;第三方物流企業組織銷售物流;用戶自己提貨。
生產流通企業自己組織銷售物流是我國當前絕大部分企業采用的物流形式,它將銷售物流作為企業生產的延伸或繼續,是企業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和用戶直接聯系的一個環節。企業自己組織銷售物流,可以對銷售物流的成本進行大幅度的調節,同時能夠從整個生產流通企業的經營系統角度,合理安排和分配銷售物流環節的力量。
博科資訊物流供應鏈研究中心負責人王頤中認為,在企業規模可以達到銷售物流的規模效益的前提下,自己組織銷售物流的辦法是可行,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主要原因,一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發展問題,如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的開發,銷售物流業務可能占用過多的資源和管理力量,對核心競爭力造成影響;二是企業銷售物流業務的專業化程度有限,自己組織銷售物流缺乏優勢;三是企業的經營規模終究有限,即便分銷物流的規模達到經濟規模,再延伸到配送物流之后,就很難再達到經濟規模,可能反過來影響市場更廣泛、更深入的開拓。
由此,第三方物流企業組織銷售物流的模式在商業分工細化的市場中,特別是在網絡經濟時代,成為發展趨勢。企業為集中資源、節省管理費用,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將其物流業務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給專業的物流公司運作。
各行業銷售物流外包意向明顯
按照企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環節,在從保管、配送、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到信息活動的6個基本過程領域中,企業物流可以分解為3個子系統:采購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
傳統意義上,企業的物流活動被認作是“把生產的商品送交消費者”或“將所需要的東西在所需要的場所和所需要的時間以適當價格送交消費者”的各種活動。也就是說,以前人們指的物流,主要指的是銷售物流。
調研數據顯示,90%的企業對銷售物流的外包感興趣,僅有20%的企業愿意嘗試將其生產物流外包,更多的企業對外包采購物流持保守態度,不到10%的企業表示會將其采購物流業務外包給專業物流服務商。
作為本次調研組顧問,博科資訊副總裁兼市場總監武興兵談及他對銷售物流外包的理解,分析產生這組對比數據的原因是,銷售物流伴隨著物流本身的發展而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和規范,而生產物流和采購物流更多涉及到企業的及時生產計劃和零庫存戰略,在專業物流服務商呈現出足夠的實力分擔企業的關鍵流程運營之前,出于保障起見,多數企業依然會堅持自己操作采購物流和生產物流。
調研發現,以鋼鐵、電子通訊、家電、石油化、食品醫藥為代表的眾多行業企業均在不同程度地將銷售物流外包給專業物流服務商,并有不同程度的預期增長。
數據顯示,2000年-2008年,我國物流外包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7%,目前超過90%的外資企業有外包需求,預計2009-2010年我國物流外包市場的增速將為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