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武漢,航空距離1047公里,同屬中國腹地縱深的二線城市,成都是西部地區的戰略支點,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是中部地區的龍頭城市,也有一個被稱作新特區”的頭銜———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兩大國家政策引領之下,兩座區域中心城市未來的發展路徑充滿了太多的可能性,雙城記的演義也將因此更具戲劇性。
兩點優勢
軟件公司放棄武漢選成都
在民間,關于內陸第一大城市”的較量”從沒停止過,成都和武漢誰能執中西部發展之牛耳,坊間爭論不止。
就在上個月初,創立于北京中關村的一家企業移居溫江,更名為成都中立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常務副總李勇把遷徙的原因歸納為兩條,一是舒適的人居環境,二是出眾的行政效率。決定來成都之前,公司高層考慮了國內很多后備地點,武漢也是其中一個。李勇解釋說,公司大部分員工都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成都的生活環境更易被大家接受,公司發現成都政府對服務外包的認識較為清晰,行政反應速度和企業一樣快”,最終把企業未來的發展基地放在了成都。
宜居環境和行政效能,恰好是成都引以為傲的資本和矢志追求的目標。幾年前,成都就確立了城市發展的新三最”目標,即中西部地區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競爭力最強。而成都的行政效能建設起步更早,從2002年提出規范化服務型政府之初,政府就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入,大刀闊斧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并率先試行并聯審批。今年9月1日,《成都市行政效能監察辦法》正式施行,更為城市軟實力的打造提供了法制保障。
綜改試驗區
兩龍頭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半年前曾發布2009年度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成都排第23,武漢位居第26。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與其討論兩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競爭合作關系,還不如關注值得二者互為鏡鑒的經驗。
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認為,成都和武漢都是國家綜改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和兩型社會”都是當前國家需要大力推進的兩大主題,兩個城市正好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戴賓觀察到,兩個城市正逐漸形成新的城市空間形態———大都市區,2007年國家發改委和亞洲開發銀行進行的中國大都市地區的可持續城市化研究”,正是選擇了武漢和成都作為研究案例。武漢是全國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中唯一全部撤消了縣(包括縣級市)的行政區劃而只設市轄區的城市,成都當前推行的全域成都”理念就需要調整改革市級政府與區縣政府之間的行政管理關系,設置適應大都市區發展的行政區劃,而撤縣設區就可能是途徑之一,可以吸收武漢的重要經驗。
兩個月前戴賓曾到武漢考察調研城市圈的建設情況,武漢搭建統一投融資平臺、建立部省合作機制、推進跨行政區的區域聯合等,對成都來說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本報記者鄭銳
(本文來源:成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