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成功預言美國次貸危機而聞名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Roubini)用兩只兔子比賽”形容中印經濟競爭。他還預測,國際經濟格局正在出現歷史性的結構調整,中國和印度將成為這次調整的最大贏家。
如果不出現失誤,中國和印度都將超越歐美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魯比尼說。
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在經濟上雖然有許多相似性,但是在國內產業的比較優勢卻不盡相同。
世界工廠”——中國
目前,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接近40%,就業人員近1億人。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居全球第四位,占全球制造業總增量的比例從1992年的2.9%提高到2002年的6.2%,提高幅度達一倍多。
在新一輪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中,憑借著超大規模國家的市場優勢、低成本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智力資源等)、相當實力的產業基礎和生產能力等綜合優勢,中國成為了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加工、組裝、制造等產業的主要國家之一。
在制造業方面,中國仍然比印度有著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商務部政研室最近做的一份報告中稱。
吸引海外資本的因素很多,比如基礎設施、行業競爭力、投資外部環境等。
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各國投資者一直詬病印度落后的基礎設施。除電信行業外,印度大多數基礎設施服務的成本都比中國高出50%-100%,尤其是電力短缺和運輸能力低下越來越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瓶頸。
印度全國全封閉高速公路不足200公里,電力缺口達到8%,電力傳輸損耗高達23.4%。基礎設施的落后成為了印度發展制造業的瓶頸。
印度政府也認識到制造業發展落后的弊端,2005年,印度提出了制造業國家戰略白皮書,計劃未來7年投入17500億盧比(約合430億美元)發展道路,投入2000億盧比建設東西兩條鐵路貨運走廊,未來5年建設4座4兆瓦級火電站。
不過,近年來印度大力發展對基礎設施依賴相對較低的產業,也取得了不俗成績。其汽車零配件制造、制藥、化工、食品加工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日益凸現。
世界辦公室”——印度
印度制造業在本國經濟中不居于主導地位。根據摩根斯坦利的數據顯示,1990-2003年,印度工業產值占GDP累計增加值的27%,而中國為54%。
正是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和投入不足,印度選擇了一條繞過制造業,即靠服務業的發展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另類道路,在某些產業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
目前,印度是著名的世界辦公室”。其中印度軟件和軟件服務外包經過多年的扶持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成為印度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在信息服務技術領域,印度領先中國12年。印度政府預計,到2008年,印度軟件產業總產值將達到850億美元,其中出口500億美元,從事軟件業的人口達到110萬人。
2008年隨著印度薩蒂揚公司的假賬問題被揭露,數家印度一線服務企業行賄世界銀行事件曝光,印度服務外包講求誠信和文化相通的光環消散,同時動搖了買家印度服務不可被替代”的信念。
中國政府恰逢此時越來越重視IT服務外包業的發展,2009年中國國務院批準了20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以促進此行業的發展。
但是這些決不意味著中國馬上可以在這方面趕超印度,兩國在此間的差距至少還有10年。”服務外包專家曲齡年對本報說。
第一是因為印度發展IT服務外包業早于中國很多年,印度領導人很有遠見,1985年就提出用電子經濟將印度帶入21世紀。它的IT產業發展以后,確實得到了世界的關注。而中國開始重視這個行業則在2000年之后。
最新的數據統計,全球離岸服務外包的總額一共1000多個億,印度占了500億-600個億,中國也就是40億-50個億。
趕超印度還需要一個過程。”曲齡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