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推動下,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一種標識,然而在全球方興未艾的外包業務,使一個充滿商機的巨大市場展現在人們眼前。由鳳凰網舉辦的影響力•鳳凰網談”4月26日在北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商務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李慶云、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副司長林哲瑩,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等和數十家服務外包巨頭共同做客鳳凰網,就中國經濟轉型與服務外包”進行深度對話。
商務部研究院的院長霍建國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的服務外包處于一個快速起步階段,存在很多弊端,如果我們能夠加快這種彌補這些不足,有可能會使我們國內的服務外包在近幾年內,出現一個更高速的發展。以下為霍建國發言實錄:
劉星:謝謝幾位嘉賓,謝謝兩位部長,這個服務外包有很多的模式,按照不同的分類可以分成不同的模式,究竟有哪幾種模式在中國發展最為有利,最能夠幫助中國成功實現經濟轉型呢,接下來我們邀請我們在座的點評嘉賓,里面包括機構專家也包括企業的優秀領袖,我們首先有請的是商務部研究院的院長是霍建國院長。
霍建國:剛才聽了幾位專家的介紹,也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中國的服務外包確實是處于一個快速起步階段,因為外部需求和內部的潛力,都足以支撐它加快發展,但是我們確實也存在著很多弊端,或者很多弱點,如果我們能夠加快這種彌補這些不足,有可能會使我們國內的服務外包在近幾年內,出現一個更高速的發展,剛才說到的這種包括這種ITO,BTO,KTO,我個人覺得它都是一種外包形式,當然你可以把它作為一種類別,如果簡單來理解ITO在整個外包上相對印度這些電話局,或者是數據,是不是就更多一些,BTO可能就是剛才魏部長講的那種,包括整體的一種軟件設計,或者是一種流程設計,這個顯然就比ITO更復雜一些,后邊KTO到了知識流程,或者再往后有可能有MTO,到了整個一個全程管理,就是說它這種產業的產生本身,它就是說國際資本的,全球優化的配置,從資源一直到資本的流動,這些都過去了。
現在人才的流動正在頻繁地在這變化,也就是說職業經理人,包括現在很多這種團隊的變換,加上計算機的產生,計算機的應用和人才的一種合并,結合之后產生的一種優勢,所以有時候我們如果停留在簡單的計算機,我們現在這幾年,大學出來的,信息產業的,計算機產業的人才是很多,但是它有一個弊端,它如果上手他也只是打,把數字送進去,你幫著人做統計表行,你幫著人做一些財務報表的前期準備,這些活在里面顯然還是低一點的,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需要你把你的知識跟計算機結合起來,把整個的程序,或者整個的管理路線你給他做出來,這個時候我們真正的困難是什么?我們現在還停留在很多人計算機很有優勢,但是他在行業管理上似乎又弱一點,最后可能要形成一批,他即有很強的計算機優勢,同時又有行業背景的人,實際上在這個結合點上,我們要加強,而且這種弊端還有語言,我們將來要加強業務流程的這種業務,我們沒有語言優勢,天天跟跟人溝通,印度在這方面有優勢,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但是在這方面我們腦袋快,我們可以在業務流程上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