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3月11日訊農村老人如何養老,諸暨市通過服務外包的方式,走出了一條鄉鎮敬老院民辦公助的新路子。
幾年前,諸暨鄉鎮的一些五保戶說起敬老院還是一臉厭煩,不到腳不能走,手不能動,絕不會去那里”。如今,敬老院不僅受到孤寡老人的歡迎,也成為農村空巢老人怡養晚年的場所。這一改變得益于該市鄉鎮敬老院服務外包的嘗試。這一嘗試不僅減少政府的管理成本,也讓老人們得到更專業的服務。
服務無微不至
早上7時半,街亭鎮敬老院的護理員馮孝芳和往常一樣,準時把豆漿、面包送到了癱瘓老人馮小木的床邊。
馮小木一邊吃著早餐,一邊對凌晨的事情表示感謝。
原來,凌晨2時許,馮小木突然想上廁所,但由于行動不便,他想忍到天亮。不料越忍越睡不著,馮小木只得按了床邊的呼叫器。正在睡覺的馮孝芳聽到呼叫器響,一骨碌爬起來,披上棉襖就往馮小木房間跑。
冷是冷了點,只要你沒事就行。”馮孝芳一邊整理房間,一邊笑著說道。
馮小木是街亭鎮的孤寡老人,去年10月因中風,他不得不住到這里。
沒想到敬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我算是來對地方了。”馮小木說。
破解養老難題
目前,諸暨市60歲以上老人有近19萬人,占總人口17.75%,比國際認可的老齡化社會標準高7.75%。
據調查,我市90%的家庭采取家庭養老的方式,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鄉鎮年輕人出去打工,老人‘無人養、無人管’的問題日益突出。”諸暨市老齡辦主任許友章說。
諸暨市康樂中心總經理助理邊仁朝告訴記者:這幾年,很多人排隊想進康樂中心,這表明養老服務需求旺盛。”
另一方面,諸暨目前共有27個鄉鎮(街道)敬老院,有床位2275張,因鄉鎮敬老院主要針對鄉鎮五保戶和三無”老人,有一半床位閑置,造成資源浪費。
許友章認為,過去,政府大包大攬下的敬老院服務質量得不到保證,很多敬老院的院長都由退休人員擔任,自己本身也是需要照顧的對象,更缺乏專業培訓。
2007年開始,諸暨市民政局與富潤控股集團所屬子公司老年康樂中心簽訂協議,將鄉鎮敬老院外包給富潤集團。目前,老年康樂中心已陸續接管了五洩、草塔、陶朱等11家鄉鎮敬老院,養老服務質量有了保證。
一切為了老人
諸暨市富潤老年康樂中心是富潤控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經走出了一種專業化的養老模式。敬老院的工作人員都要接受專業化的培訓和考核后才能上崗。現在,老人的衣食住行,甚至到心理輔導,康樂中心的服務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鄉鎮敬老院被康樂中心接管后,不僅飲食質量明顯提高,老人每星期還能接受一次身體檢查。康樂中心興趣小組每月都來鄉鎮和老人交流,表演節目,每年請文藝團體為老人們獻上文化大餐。
鄉鎮敬老院外包給企業,企業的利潤空間有多大?許友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敬老院每接管一名五保戶和三無”老人,政府每月補貼580元,伙食費、衣物費、工資、水電等全部從里面扣除,利潤空間很小。
由于敬老院床位大量剩余,富潤集團開始接受非五保戶和非三無”老人申請入住,每人每月費用為600元。
我們想探尋一種社會化養老的模式,讓家庭以最少的支出得到最好的服務,而不是為賺錢。”邊仁朝說。
在與各鄉鎮簽訂的《敬老院委托管理協議書》中,對老年康樂中心的責任和義務作出詳盡的規定。如老年康樂中心根據敬老院供養對象實際人數不少于1比10的比例配置工作人員,定期派遣專職醫護人員給老人作健康檢查等。
浙江大學社會建設研究所所長王小章教授認為,這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介入的模式,將成為各種社會事業發展的途徑,值得肯定。但是,政府將服務外包給企業,并不是卸掉包袱,而是通過另一種方式來有效改善民生,因此政府應該承擔起加強監管和制定服務標準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