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的本質是四化”互動,在互動中實現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信息化在推進其他三化”,提高產業發展的效益和水平,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客觀上也要求深入推進信息化,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從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制造(CAM),到計算機完全控制的機器和完成精益流程,制造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年來,伴隨著IT技術的發展,制造業正走向以大數據、物聯網、移動化生產管理、人與機器人的協作進化為特征的智能化制造時代。我國是全球加工制造中心,但我國制造業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來料加工類或兩頭在外”的加工組裝業,處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價值低、抗風險能力弱。我國企業迫切需要在維護好原有比較優勢的同時,通過深入推進信息化、加大研發投入、優化商業模式等途徑提升發展質量,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信息化還催生了一些新興的行業,比如電子商務、服務外包、IT服務、3D打印等。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6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跨上萬億元臺階,達到1.5萬億元;2007年至2010年增速均超過30%,2011年的交易規模達到了5.88萬億元。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2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為2.42億,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提升至42.9%;2012年我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金額達到12594億元,較2011年增長66.5%。信息化還改變了金融、商務服務等行業的運作流程和業務模式。隨著金融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業務的外包和數據的大集中成為必然趨勢。
近年來,在國家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下,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醫藥研發外包等外包合作業務領域逐步拓寬,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服務外包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發展壯大,同時又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2012年,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工信部2013年5月份發布的《2013中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實現業務收入9086億元,同比增長39.8%;企業數量達到8200家,同比增長19.7%;從業人員達到105萬人,同比增長23.5%。2012年,我國軟件業出口增速放緩,全年實現出口368億美元,同比增長18%。不過,外包服務出口的增速達到了54%,對軟件出口增長貢獻率為60%。在企業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企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文思創新與海輝軟件合并后成立的文思海輝公司,人員達到2.3萬人,營業收入突破5億美元。
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國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面對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從目前經濟發展階段看,中國正處在服務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面對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
一、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自2006年千百十工程”實施以來,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擴張迅速,并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體系。四化同步”要求深入推進信息化,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我國政府也需要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政府今后將更加重視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通過營改增等舉措加大對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減稅,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增強產業發展的活力,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二、中國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
進入新世紀以來,服務業發展速度有明顯提升,2001—2011年服務業年均增速達到11.0%。2013年4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較上月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54.5%的較高水平,意味著我國服務業依然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服務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大于制造業,發展服務業是當前保就業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包括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這將為軟件和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發展方式的轉變擴大了服務外包需求
我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將一些服務項目通過政府采購、公開招標等方式委托給社會上的專業化服務機構來完成,擴大了服務外包需求。一些重點大型企業開始注重軟件外包服務。
四、歐美國家的企業更加重視服務外包的價值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期,歐美國家的企業更加重視服務外包的價值,充分發揮服務外包的作用。盡管宏觀經濟復蘇乏力,但服務外包順應了產業發展趨勢,維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國際服務外包的發展為我國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面對的新挑戰
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一直是國內服務外包企業最大的支出,約占營業收入的60%-7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低成本的競爭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大量加工貿易訂單,逐步發展成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提升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由過去的幾乎無限供給向有限剩余的轉變,我國勞動力供求關系正在發生重要變化,中國逐步接近甚至達到劉易斯拐點。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在出現劉易斯拐點后,由于剩余勞動力已經為工業和服務業所吸收,就會從勞動力過剩轉向勞動力不足,工資的上升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從而引致相關產業走向衰落。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過去幾年內加速攀升,目前低成本的優勢已經喪失殆盡甚至出現了一定的劣勢。印度、泰國、越南、埃及、白俄羅斯、印尼、俄羅斯等國不僅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而且勞動力規模比較大,對我國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將形成一定的沖擊。
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如何實現轉型和發展
盡管我國軟件和服務外包行業發展速度很快,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偏低,企業規模小,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弱。為實現我國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升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議重視下述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國內中高端人才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目前,我國軟件等行業中高端人才的國際競爭力逐漸顯現,并且成本相對較低,組織紀律性強,可充分利用這一比較優勢,加強研發團隊建設,發揮協同效應,提高全球交付能力,打造可持續服務交付優勢,在此基礎上培育品牌和影響力。
二是發掘新的市場機遇。我國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團體加強外包合作是今后的潮流。此外,我國服務領域經營管理創新正在逐步深化,特別是在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領域,現代化管理方式、經營組織、服務業態、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服務能力,爭取獲得更多的訂單。
三是不斷提高專業化程度和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企業的特色和優勢,積極發展中高端服務項目,有效滿足國內外客戶的個性化服務、復合型服務需求,增加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
四是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要積極開展商業模式創新,利用寬帶互聯網、移動通信、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推動企業的創新與發展。
五是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繼續推動服務外包基地園區建設,提高對服務外包企業的公共服務能力,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向集聚化、專業化、高端化方向發展,培育一批具備國際資質的服務外包企業。
六是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促進金融機構與服務外包項目的對接,加大對有發展潛力、符合條件的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開展以知識產權等為質押的融資業務,切實增強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的融資能力。支持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加大利用股權融資工具力度。